顶真续麻

dǐng zhēn xù má [ ding zhen xu ma]
繁体 頂真續麻
注音 ㄉ一ㄥˇ ㄓㄣ ㄒㄨˋ ㄇㄚˊ

词语释义

亦作'顶针续麻'。亦作'顶针续麻'。 宋元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后句首字必须用前句末字。当时一般文人﹑官妓,大都擅此。后成为修辞格之一。 相声中的一种表演手法。

词语解释

  1. 亦作“ 顶鍼续麻 ”。亦作“ 顶针续麻 ”。 宋 元 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后句首字必须用前句末字。当时一般文人、官妓,大都擅此。后成为修辞格之一。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儿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顶针续麻。”《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你哨起我来了!我合你‘顶真续麻’,顶不上来的一钟。”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顶真续麻》:“顶真续麻,文字游戏之一种也。顶真亦曰顶鍼,《金线池》剧三:‘续麻道字鍼鍼顶。’盖以次句首字,顶上句末字也……《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条,《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评曰:‘顶真妙。’”

  2. 相声中的一种表演手法。

    《南京日报》1983.1.16:“‘顶针续麻’是相声表演的一种技巧,要求以某句话开头,一句接一句地说下去,上句话最后一个字必须与下句话第一个字相同,最后将话引到事先规定的另一句话上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顶鍼续麻”。亦作“顶针续麻”。

⒉ 宋元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后句首字必须用前句末字。当时一般文人、官妓,大都擅此。后成为修辞格之一。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儿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顶针续麻。”
《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你哨起我来了!我合你‘顶真续麻’,顶不上来的一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顶真续麻》:“顶真续麻,文字游戏之一种也。顶真亦曰顶鍼,《金线池》剧三:‘续麻道字鍼鍼顶。’盖以次句首字,顶上句末字也……《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条,《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评曰:‘顶真妙。’”

⒊ 相声中的一种表演手法。

《南京日报》1983.1.16:“‘顶针续麻’是相声表演的一种技巧,要求以某句话开头,一句接一句地说下去,上句话最后一个字必须与下句话第一个字相同,最后将话引到事先规定的另一句话上去。”

顶真续麻的国语词典

用前一句的结尾,做为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的修辞法。如元代郑光祖的《㑇梅香第一折》「你道信步出兰庭,庭院悄人初静,静听是弹琴的那生」。

汉字详情

dǐng [ding]
部首: 616
笔画: 8
五笔: S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MBO
四角: 1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2)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砭。比喻打中要害);顶虫(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顶疮(头疮);顶发(头发)

(4) 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

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

由屋顶放光明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灭顶之灾;山顶;桅顶;塔顶;顶上五台山(孝子在灵前引路);顶马(旧时大官出行,骑马为前驱的官吏);顶针挨住(一个接一个地等待)

(6) 止境、限度 。如:浪费没有顶;节约没有顶

(7) 顶子。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谓之顶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清史稿》

动词

(1) 以头承戴

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 汪莘《行香子》

(2) 又如:头上顶着一包东西;顶盔掼甲(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顶了大帽子(凭了权贵的力量)

(3) 支撑;承担

顶门的,也是他。——《西游记》

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红楼梦》

(4) 又如:顶扛(承当);顶门主顾(老主顾);顶号(代人受过);顶岗(独立担当本职工作)

(5) 顶撞,以头在前顶推、抵触,以头或角撞或推 。如:这头牛爱顶人;顶牛儿(骨牌的一种玩法。也叫接龙);又顶又踢

(6) 违反、反对 。如:我又顶了他几句;顶角(争执);顶板(比喻互相冲突、顶嘴);顶触(顶撞)

(7) 迫使某物升起 。如:嫩芽把土顶起来了

(8) 抗衡,对面相迎,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 ——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如:顶风雪,战严寒

(9) 代替 。如:顶人受过;一个顶一个;顶冒(冒名顶替);顶名冒姓(冒充他人的姓名。即冒名顶替);顶缸(顶替罪责;代替承担责任);顶礼宝忏(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顶窝儿(填房;补缺);顶收(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顶银(假银子)

(10) 到

那船儿须臾顶岸。——《西游记》

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顶如今还不送来。——《官场现形记》

(11) 又如:顶岸(靠岸,抵岸)

(12) 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或土地租赁权

本军因无暇自种,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清· 林则徐《清理屯田章程折》

(13) 又如:招顶;顶出去;顶进来;

(14) 拜

行者顶谢不尽。——《西游记》

二奶奶顶上大老爷,知道大老爷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儒林外史》

(15) 又如:顶上(拜上);顶礼慈云(向佛跪拜致敬);顶谢(顶礼致谢);顶谒(顶礼谒见)

(16) 围棋手法的术语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宋· 徐铉《围棋义例》

(17) 等候 。如:顶城门(等候城门打开)

(18) ∶相当;抵得上

副词

dǐng

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帐子

英文翻译

top, summit, peak; to carry on the head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2 ding2

宋本广韵

zhēn [zhen]
部首: 512
笔画: 10
五笔: FH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BMC
四角: 4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 huà),从目,从乚( 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列御寇》

归其真宅。——《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

(3)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4) 本性;本原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5)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佛(本身;本人。比喻难以见到的人物);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6) 身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7) 肖像,摹画的人像

有僧写得师真,呈师,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景德传灯录》

(8) 汉字楷书的别称

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续资治通鉴》

(9) 又如:真字(正楷字)

(10) 古州名

广德元年设吐蕃,其后 松、… 真、…等为行州。——《新唐书》

(11) 姓

形容词

(1) 真实。与假、伪相对

假金方用真金镀。——李绅《答章孝标》

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此画果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而同于真。

真者而同。

(2) 亦为佛教观念,与“妄”相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3) 又如:真人真事;真假难分;真形(真实的形体或形象);真教(纯真的教化);真笔(真迹);真相(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4) 正。与副、邪相对

恭楷誊真,双手呈与抚台。——《文明小史》

(5) 又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指正楷);真宅(人死后的真正归宿);真粹(品德高超);真履(纯正的志行)

(6) 精;淳

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唐· 张祜《乐静》

(7) 又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8) 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 苏轼《题西林壁》

(9) 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10) 真诚;诚实,情感真切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11) 又如:真列(坚贞忠烈);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

(12) 清楚;真切

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缘传》

(13) 又如:听得真;看得真;真亮;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副词

(1) 实在;的确

真无马邪?——唐· 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也。

(2) 又如:这人真好;跑得真快;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够);真来(实在;确实)

英文翻译

real, actual, true, genuine

方言集汇

◎ 粤语:zan1
◎ 客家话:[东莞腔] zin1 [陆丰腔] zhin1 [梅县腔] zhin1 [沙头角腔] zin1 [宝安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ncjin/tjin
[xu]
部首: 332
笔画: 11
五笔: XFN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VMJNK
四角: 241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卖( )声。本义:连接起来,接上)

(2) 同本义

续,联也。——《说文》

续,继也。——《尔雅》

续衽钩边。——《礼记·深衣》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赵王伦传》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韩非子·用人》

一时人急智生,把自己头发拔下一绺,登时把弓弦续好。——《儒林外史》

(3) 又如:续弦;续篇;续编

(4) 继续

岁时更续。——《周礼·巾车》

刑者不可复续。——《史记·扁仓传》

亡秦之续。——《史记·项羽本纪》

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三国志》

续发众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续终(继续到底);续续(相继不绝,连续不断);持续(延续不断)

(6) 继承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续世(谓世代继承)

(8) 添,加 。如:续添(增加,后援);往灶里续柴;给客人续水;续短(补充不足);续寿(添寿)

(9) 妻子死后再娶

才死了老婆…他在奶奶庙大会上见过 小芹一面,愿意续她。——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0) 又如:续母(继母);续弦;续继(妻死再娶)

(11) 传递

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淮南子·脩务》

(12) 后同于前,旧事重演

谗言繁兴,延及寡君之绍续昆裔。——《国语》

(13) 又如:续约(当一个条约的时效将终,再拟一个条约,作为辅助性条款,用以延续正约的期限或补充正约的不足者,谓之)

英文翻译

continue, carry on; succeed

方言集汇

◎ 粤语:zuk6

宋本广韵

[ma]
部首: 1103
笔画: 11
五笔: YSS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DD
四角: 002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广( yǎn),从林( fèi)。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2)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名词

(1) 麻的茎皮纤维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形容词

(1) 形容众多,混乱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动词

(1) 穿丧服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英文翻译

hemp, jute, flax; sesame

方言集汇

◎ 粤语:maa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2 [客英字典] ma2 [沙头角腔] ma2 [陆丰腔] ma3 [台湾四县腔] ma2 [客语拼音字汇] ma2 [东莞腔] ma2 [梅县腔] ma2 [宝安腔] m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霞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mamra/m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