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子

dǐng zi [ding zi]
繁体 頂子
注音 ㄉ一ㄥˇ ㄗˇ

词语释义

顶子 dǐngzi

(1) 房顶或亭、塔、楼等上面装饰性的顶

roof

(2) 即顶珠

official cap button in the Qing Dynasty

词语解释

  1. 清 代官员的冠顶饰物。用宝石或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以其质料和颜色分别官阶的品级。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打开一看,里头原来是一座娃娃脸儿一般的整珊瑚顶子,配着个碧緑的翡翠翎管儿。”《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如果要讲起身分来,不要説是你一个做跑堂的算得什么,就是 泰兴县 县大老爷,比比顶子,要比我差着好几级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参阅 周钖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一。

  2. 借指 清 朝官员。

    郭沫若 《山中杂记·铁盔》:“五岁发蒙的时候,在他家里已经教出了不少的‘顶子’了。”

  3. 指建筑物的顶部。

    冰心 《寂寞》:“午后我就回来,你先把顶子编上。”

  4. 钉子。喻难以对付的人或事。

    《海上花列传》第四五回:“ 痴鸳 连碰两个顶子,并不介意。” 刘半农 《与疑古玄同抬杠》:“我为了拟广告,已碰了不少的顶子;如今再碰你最老最好的朋友一个顶子,也自然是别有风味的。”

  5. 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部分。

引证解释

⒈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用宝石或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以其质料和颜色分别官阶的品级。参阅周钖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一。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打开一看,里头原来是一座娃娃脸儿一般的整珊瑚顶子,配着个碧緑的翡翠翎管儿。”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如果要讲起身分来,不要説是你一个做跑堂的算得什么,就是泰兴县县大老爷,比比顶子,要比我差着好几级呢!”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

⒉ 借指清朝官员。

郭沫若《山中杂记·铁盔》:“五岁发蒙的时候,在他家里已经教出了不少的‘顶子’了。”

⒊ 指建筑物的顶部。

冰心《寂寞》:“午后我就回来,你先把顶子编上。”

⒋ 钉子。喻难以对付的人或事。

《海上花列传》第四五回:“痴鸳连碰两个顶子,并不介意。”
刘半农《与疑古玄同抬杠》:“我为了拟广告,已碰了不少的顶子;如今再碰你最老最好的朋友一个顶子,也自然是别有风味的。”

⒌ 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部分。

顶子的国语词典

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物。

顶子的网络释义

顶子

  • 顶子,清代礼帽顶饰,是区别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用宝石或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以其质料和颜色分别官阶的品级。
  • 顶子造句

    他在桦甸蜂蜜顶子的深山老林里找到了游击队。
    成功和失败在乱世下都伴随着血雨腥风,鲜血染红了顶子,染红了军旗,染红了热血。
    此举让周湘云官升一级,从四品蓝顶子升到了三品大红顶子。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部分都有一个很大的顶子。
    系统总结了三个顶子钼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控制因素、矿床成因,并分析归纳出该矿床赋存富集规律,确定了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最简单的就是使用机械连接件,比如顶子、螺丝。
    相对于它的高度而言,它的顶子看上去是合理的。
    来人发型极为怪异,仿佛刚刚剪断了辫子,头顶的缨帽是清廷官员模式,但尖角之上却光秃秃的没有顶子。
    他的顶子上有一颗名贵的夜明珠。
    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为沿江地带开发和振兴带来机遇。
    胡雪岩原来是“捐班”官员,三品道员只能顶戴蓝宝石,这下戴上“红顶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红顶商人”。
    前边官轿里出来的那个人,头戴素金顶子,五蟒四爪袍,外套圆领对襟平袖练雀补服,走路沉稳,神态端凝,是莱州府知事陈文伟。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变动回水区河段年际、年内来水及来沙不均。
    煤气包充满气体后,就像个面包,驮在汽车顶子上,忽忽悠悠的。
    我不时的,悄悄的爬到衣柜顶子的边上,看看我的姥姥和屋子里的情况。
    百姓们从田间抬起头,看到一个梳着辫子,头戴金色顶子,身上穿着五品白鹇补服的清朝官吏正在李辉的陪同下款款入城,眼中都燃起一团团火焰。
    那些比他们还杀人不眨眼的刀笔吏,可绝对不会介意用昔日同僚的血染红他们的顶子。
    陆陆续续的人进来,都是些红顶子,马蹄袖的官员,其中有些人也注意到了我,还跟我招招手,我也连忙皮笑肉不笑的回应下。
    百姓们从田间抬起头,看到一个梳着辫子,头戴鲜红顶子,身上穿着五品白鹇补服的清朝官吏正在李辉的陪同下款款入城,眼中都燃起一团团火焰。
    介绍大顶子山船闸工程闸塘石方开挖中深孔梯段爆破、预裂爆破施工技术。

    汉字详情

    dǐng [ding]
    部首: 616
    笔画: 8
    五笔: S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MBO
    四角: 1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2)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砭。比喻打中要害);顶虫(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顶疮(头疮);顶发(头发)

    (4) 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

    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

    由屋顶放光明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灭顶之灾;山顶;桅顶;塔顶;顶上五台山(孝子在灵前引路);顶马(旧时大官出行,骑马为前驱的官吏);顶针挨住(一个接一个地等待)

    (6) 止境、限度 。如:浪费没有顶;节约没有顶

    (7) 顶子。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谓之顶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清史稿》

    动词

    (1) 以头承戴

    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 汪莘《行香子》

    (2) 又如:头上顶着一包东西;顶盔掼甲(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顶了大帽子(凭了权贵的力量)

    (3) 支撑;承担

    顶门的,也是他。——《西游记》

    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红楼梦》

    (4) 又如:顶扛(承当);顶门主顾(老主顾);顶号(代人受过);顶岗(独立担当本职工作)

    (5) 顶撞,以头在前顶推、抵触,以头或角撞或推 。如:这头牛爱顶人;顶牛儿(骨牌的一种玩法。也叫接龙);又顶又踢

    (6) 违反、反对 。如:我又顶了他几句;顶角(争执);顶板(比喻互相冲突、顶嘴);顶触(顶撞)

    (7) 迫使某物升起 。如:嫩芽把土顶起来了

    (8) 抗衡,对面相迎,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 ——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如:顶风雪,战严寒

    (9) 代替 。如:顶人受过;一个顶一个;顶冒(冒名顶替);顶名冒姓(冒充他人的姓名。即冒名顶替);顶缸(顶替罪责;代替承担责任);顶礼宝忏(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顶窝儿(填房;补缺);顶收(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顶银(假银子)

    (10) 到

    那船儿须臾顶岸。——《西游记》

    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顶如今还不送来。——《官场现形记》

    (11) 又如:顶岸(靠岸,抵岸)

    (12) 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或土地租赁权

    本军因无暇自种,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清· 林则徐《清理屯田章程折》

    (13) 又如:招顶;顶出去;顶进来;

    (14) 拜

    行者顶谢不尽。——《西游记》

    二奶奶顶上大老爷,知道大老爷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儒林外史》

    (15) 又如:顶上(拜上);顶礼慈云(向佛跪拜致敬);顶谢(顶礼致谢);顶谒(顶礼谒见)

    (16) 围棋手法的术语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宋· 徐铉《围棋义例》

    (17) 等候 。如:顶城门(等候城门打开)

    (18) ∶相当;抵得上

    副词

    dǐng

    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帐子

    英文翻译

    top, summit, peak; to carry on the head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2 ding2

    宋本广韵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