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冠束带

dǐng guān shù dài [ding guan shu dai]
繁体 頂冠束帶
注音 ㄉ一ㄥˇ ㄍㄨㄢ ㄕㄨˋ ㄉㄞˋ

词语释义

谓为官。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谓为官。《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説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引证解释

⒈ 谓为官。

《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説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顶冠束带的网络释义

顶冠束带

'

汉字详情

dǐng [ding]
部首: 616
笔画: 8
五笔: S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MBO
四角: 1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2)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砭。比喻打中要害);顶虫(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顶疮(头疮);顶发(头发)

(4) 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

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

由屋顶放光明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灭顶之灾;山顶;桅顶;塔顶;顶上五台山(孝子在灵前引路);顶马(旧时大官出行,骑马为前驱的官吏);顶针挨住(一个接一个地等待)

(6) 止境、限度 。如:浪费没有顶;节约没有顶

(7) 顶子。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谓之顶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清史稿》

动词

(1) 以头承戴

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 汪莘《行香子》

(2) 又如:头上顶着一包东西;顶盔掼甲(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顶了大帽子(凭了权贵的力量)

(3) 支撑;承担

顶门的,也是他。——《西游记》

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红楼梦》

(4) 又如:顶扛(承当);顶门主顾(老主顾);顶号(代人受过);顶岗(独立担当本职工作)

(5) 顶撞,以头在前顶推、抵触,以头或角撞或推 。如:这头牛爱顶人;顶牛儿(骨牌的一种玩法。也叫接龙);又顶又踢

(6) 违反、反对 。如:我又顶了他几句;顶角(争执);顶板(比喻互相冲突、顶嘴);顶触(顶撞)

(7) 迫使某物升起 。如:嫩芽把土顶起来了

(8) 抗衡,对面相迎,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 ——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如:顶风雪,战严寒

(9) 代替 。如:顶人受过;一个顶一个;顶冒(冒名顶替);顶名冒姓(冒充他人的姓名。即冒名顶替);顶缸(顶替罪责;代替承担责任);顶礼宝忏(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顶窝儿(填房;补缺);顶收(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顶银(假银子)

(10) 到

那船儿须臾顶岸。——《西游记》

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顶如今还不送来。——《官场现形记》

(11) 又如:顶岸(靠岸,抵岸)

(12) 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或土地租赁权

本军因无暇自种,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清· 林则徐《清理屯田章程折》

(13) 又如:招顶;顶出去;顶进来;

(14) 拜

行者顶谢不尽。——《西游记》

二奶奶顶上大老爷,知道大老爷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儒林外史》

(15) 又如:顶上(拜上);顶礼慈云(向佛跪拜致敬);顶谢(顶礼致谢);顶谒(顶礼谒见)

(16) 围棋手法的术语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宋· 徐铉《围棋义例》

(17) 等候 。如:顶城门(等候城门打开)

(18) ∶相当;抵得上

副词

dǐng

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帐子

英文翻译

top, summit, peak; to carry on the head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2 ding2

宋本广韵

guān,guàn [guan]
部首: 218
笔画: 9
五笔: PFQ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MUI
四角: 37214

详细解释

guān

名词

(1) (会意。从“冖”( 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 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4) 顶端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6)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7) 如:鸡冠

(8) 另见 guàn

guàn

动词

(1) 戴;戴帽子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3)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5) 加在前头 。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名词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于首位的事例 。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如:夺冠

(5)冠词的简称

(6) 另见 guān

英文翻译

cap, crown, headgear

方言集汇

◎ 粤语:gun1 gun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on5 gon1 [客英字典] kwan5 gwon1 kwan1 [宝安腔]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5 gon1 [梅县腔] gwon1 [东莞腔] gon5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gon4 guon1 guon4 [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won5
◎ 潮州话:guang1 guang3 (kuang kùang) 「潮州」 guêng1 gu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六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丸平聲合口一等kuankuɑn
shù [shu]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K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DL
四角: 509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囗( 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姓

量词

(1) 把,小捆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英文翻译

bind, control, restrain; bale

方言集汇

◎ 粤语:cu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k7 sok7 cuk7 [梅县腔] chuk7 [海陆丰腔] suk7 sok7 chuk7 [客英字典] chuk7 suk7 [陆丰腔] zo3 [东莞腔] cuk7 [沙头角腔] cuk7 [客语拼音字汇] cug5 sug5 [宝安腔] c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玉入聲開口三等ɕĭwoksjyuk/sjvk
dài [dai]
部首: 318
笔画: 9
五笔: GKP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TJBLB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2) 同本义

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说文》

不说带。——《仪礼·士虞礼记》

之子无带。——《诗·卫风·有狐》

带裳幅舄。——《左传·桓公二年》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文学》

子墨子解带围城。——《墨子·公输》

(3) 又如:带冕(大带和冠冕);带围(腰围,腰带);带钩(皮革腰带上的金属钩。形状一端曲直,另一端为圆钮以承钩。有动物形的,也有铸花纹的);带头(旧时衣袍外腰带上的扣头,常镶以金、玉等装饰物)

(4) 泛指狭长形条状物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裤带;鞋带

(6) 根据纬度和温度把地球表面分为5个大带的任一带 。如:温带

(7) 生物地理区的典型带状区。如:海洋滨岸带;南方生物带

(8) 以某种特殊性质、作用或成分为特征的地球物质(如岩石)的分带、分层或层系。如:饱和带

(9) 轮胎 。如:车带;里带;外带

(10) 妇科病名 。如:白带;赤带

动词

(1) 佩带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带刀升座。——《隋书·礼仪志》

带长铗之陆离兮。——《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带甲(披戴盔甲的将士;又比喻战乱);带剑;带刀

(3) 携带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世说新语·德行》

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带了两本笨重的法律书去审判。又指具有…作为属性或特征。如:他把他的老习惯带进了新生活

(5) 抚养 。如:他是由一位农民大娘带大的

(6) 引导某人或某物 。如:带将(带,领);你带路,我们跟你走

(7) 兼管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 王即取作长史,带 晋陵郡。——《世说新语·言语》

(8) 具有某种标志或特征 。如:带叶子的橘子

(1)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相当于“又” 。如:连说带比划的,就交上朋友了;带口(随口)

(2) 表示附有较小的数量

你不是常常说,你才三十带点,日子还很长么?——沙汀《困兽记》

英文翻译

belt, girdle, band, strap, zone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2 daai3
◎ 潮州话:dua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