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读

yīn dú [ yin du]
繁体 音讀
注音 一ㄣ ㄉㄨˊ

词语释义

音读 yīndú

(1) 字的念法

reading method

词语解释

  1. 汉字字音的读法。

    宋 朱熹 《语孟集义序》:“ 汉 魏 诸儒,正音读,通训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2. 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 日本 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

引证解释

⒈ 汉字字音的读法。

宋朱熹《语孟集义序》:“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⒉ 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日本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

音读的国语词典

一字表现于发音上的形式。中文字多一字一音读,亦有一字具有数个音读的情形。

音读的网络释义

音读

  • 音读(音読み/おんよみ)即汉字在日语中按照日语对汉语的译音读出来,叫音读;只取汉字义,发音按照固有词的,叫训读。同一个汉字在日语中可能有不止一种读法,是由于其在不同时期(南北朝、隋唐、宋等)吸收了当时汉字的发音。
  • 同样有使用汉字的朝鲜、越南、部分中国方言以及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等)语言也有类似音读的汉字发音方式。
  • 在越南,被叫做汉越音的汉字发音方式正与日语的“汉音”对应。
  • 现代朝鲜汉字音原则上一字一音,没有时代区别,也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特征,如齐全的入声韵尾(但-t转为-l)等。
  • 音读造句

    许多日本汉字没有训读发音以及少部分没有音读发音。
    大部分的日本汉字至少都有分音读以及训读。
    如果一个乡镇干部把常用词句中的字音读错,我们可以理解、包容,但一所大学校长屡屡出现这样的读音“创新”,我们只能哂然一笑。
    取的前三个字母!用英式读音读!根据这个读音来翻译,就是‘蒂亚’!
    你可以用线形文字的发音读线形文字,但是没有人懂米诺斯语,我们也就无从确认它是否正确。
    孩子要根据抽签结果来读一段课文,时长大概一分钟,要求字音读准,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声音要响亮要有自信,还要有表情。
    打开迈珂正在看的白语书,一个注明白族各地如凤羽、金华、金墩、洛本卓、宝丰等地方言中的鼻化元音读音的表格呈现在眼前。
    巴拜,宝贝也,音读若罢摆。
    !,”看得明白吗?就知道你看不懂了。提示:拼音。还看不懂啊?你单纯也要有个限度吧!把手机倒过来用拼音读一下啊!
    后来一代才女林徽音读了这篇小说后,还通过沈从文约见了萧乾。
    那么为什么最常见的拼法是呢?第一个字母是而不是,这是因为在利比亚方言里,第一个音节的辅音读起来更像。
    萧观音读后也觉喜欢,不觉其中之诈,便于纸尾复书过去创作的七言绝句《怀古诗》。
    日语中的音读汉字构成了大量汉语复合词,读音以吴音和汉音为主。
    在“七彩铃音读经典”版块,市民可订购“读经典”铃音盒,在来电铃音中聆听唐诗古韵。
    如果在十七岁,我会选择动荡一生。现在,我选择安静地老去。有一个懂的人,陪着我,不嫌我老,不嫌我罗嗦。他用秋天一样的声音读着我的文章,那样的洞天晓白,早就超越了所有。
    印度口音的特征是,讲话人用卷舌音读辅音。
    昨天我把一个字的字音读错了,今天给予更正。
    同一个字,同一句话,可以用雅言、雅音读之,也可以用方言、方音读之。
    广东人说粤语是唐音,我看闽南语亦是古音,以这两个地区的语音读唐诗,都在韵上。

    汉字详情

    yīn [yin]
    部首: 907
    笔画: 9
    五笔: U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TA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
    dú,dòu [du,do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N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JNK
    四角: 34784

    详细解释

    dòu

    名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名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英文翻译

    read, study; pro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du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