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戈偃武

tāo gē yǎn wǔ [ tao ge yan wu]
繁体 韜戈偃武
注音 ㄊㄠ ㄍㄜ 一ㄢˇ ㄨ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隋书·炀帝纪》:“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

成语用法

韬戈偃武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隋书·炀帝纪上》:“译靡絶时,书无虚月,韜戈偃武,天下晏如。”

韬戈偃武的国语词典

停止征战,以修文治。

韬戈偃武的网络释义

韬戈偃武

  • 指收藏兵器,停止武备,以修文治
  • 汉字详情

    tāo [tao]
    部首: 437
    笔画: 14
    五笔: FNH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SBHX
    四角: 520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韦,舀( 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2) 同本义

    韬,剑衣也。——《说文》

    (3) 装弓的袋子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4) 用兵的计谋

    不劳孙子法,自得 太公韬。—— 李德裕《 李文饶集》

    (5)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动词

    (1) 掩藏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2)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3) 纳弓于弓袋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4)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5) 包容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6)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7) 宽;缓

    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sheath, scabbard, bow cas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ge]
    部首: 412
    笔画: 4
    五笔: AGNT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
    四角: 53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3)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又如:戈殳(戈和殳。泛指兵器);戈甲(戈和铠甲。借指战争。又为兵器的统称);戈矢(戈和箭);戈矛(戈和矛)

    (4) 泛指兵器

    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三国演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檀弓下》

    (5) 又如:戈兵(兵器。也指战争);干戈(泛指武器;喻指战争)

    (6) 战争;战乱

    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后汉书·公孙述传》

    英文翻译

    halberd, spear, lance; rad. 62

    方言集汇

    ◎ 粤语:gwo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o1 [东莞腔] go1 [梅县腔] ko1 [宝安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陆丰腔] ko1 [海陆丰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禾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kuakwai
    yǎn [yan]
    部首: 221
    笔画: 11
    五笔: WAJV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SAV
    四角: 21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匽( yàn)声。本义:仰卧;仰)

    (2) 同本义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3)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4) 通“匽”。停止;停息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

    盗贼皆偃,工贾竞臻。——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5) 又如:偃武(停息武备);偃革(停止战争);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战鼓。指罢战);偃兵(停战)

    (6) 倒下;倒伏

    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书·金鰧》

    东面偃旌。——《仪礼·乡射礼》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7) 又如:偃倒(倒伏);偃草(风吹草倒)

    名词

    (1) 通“匽”。厕所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庄子·庚桑楚》

    (2) 〈方〉∶度量

    今浙江以身及手比繫物之高下、长短为偃,偃、隐古通。——章炳麟《方言》

    (3) 古地名 。在今山东省费县南

    (4) 姓

    英文翻译

    cease, lay off, lay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jin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3 [梅县腔] jan3 [宝安腔] je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4 yan1 [海陆丰腔] ren3 [客英字典] j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幰元開上聲開口三等ʔĭɐnqianx/iaan
    [wu]
    部首: 447
    笔画: 8
    五笔: GAHD
    五行:
    仓颉: MPYLM
    四角: 1314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2)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名词

    (1) 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神武雄才。

    (2) 又如:武弁(武夫;武官);武不善作(出力的事不能文绉绉地去做);武训(军事训练);武略(军事谋略);武教(军事教育);武运(武事的气运);武德(武道)

    (3) 士,兵,卒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淮南子》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刘勰《文心雕龙》

    (4)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

    (5) 舞蹈。通“舞”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吕氏春秋》

    (6) 足迹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生民》

    (7) 古州名 。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8) 金属打击乐器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

    (9) 姓

    动词

    继承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量词

    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

    英文翻译

    military; martial, war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5
    ◎ 客家话:[梅县腔] wu1 [台湾四县腔] wu3 [东莞腔] wu1 [陆丰腔] wu3 [客语拼音字汇] vu1 [沙头角腔] wu1 [海陆丰腔] wu3 [客英字典] vu3 [宝安腔] w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文甫上聲合口三等myox/miuum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