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成语用法
靴刀誓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鞾刀誓死”。语出《旧唐书·李光弼传》:“初, 光弼将战,谓左右曰:‘战,危事,胜负繫之。
引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於贼手,苟事之不捷,继之以死。’及是击贼,常纳短刀於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后因以“靴刀誓死”谓战死沙场的决心。 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当盾墨磨成之日,是鞾刀誓死之秋。”
靴刀誓死的网络释义
靴刀誓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化声。革,皮革。本义: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同本义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晋书》
(2) 又如:靴叶子(塞藏在靴筒内可折叠的票夹);靴桶(靴靿。靴筒);靴衫(乘马时所穿的衣服);靴袍(穿靴时所服的官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o1 [客英字典] hio1 [客语拼音字汇] hio1 [台湾四县腔] hio1 [陆丰腔] hio1 [梅县腔] hio1 [东莞腔] hio1 [宝安腔] hio1
◎ 潮州话:hi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鞾 | 許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刀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古代兵器名) (2) 同本义 刀,兵也。象形。——《说文》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释名》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唐· 崔国辅《从军行》 (3) 又如:刀枪;刀兵;刀瘢(刀伤的瘢痕)。 (4) 泛指用来斩、割、切、削、砍、铡的工具 中刑用刀锯。——《国语·鲁语》 有斧钺刀墨之民。——《国语·周语》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上》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后汉书·列女传》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刀锯(古代的刑具。割刑用刀,刖刑用锯);刀环(刀头的环);刀墨(古黥刑。先用刀在额头上刻划,然后再染上墨);刀斧手(刽子手;又指持刀拿斧、准备捉拿后杀人的军士) (6) 形状像刀的东西 。如:冰刀;刀圭(指古代量取药物的小匙) (7) 即刀币 ,中国的一种古钱币,其形如刀 余刀布。——《荀子·荣辱》。注:“钱也。” 及金刀龟贝。——《汉书·食货志》。注:“谓钱币也。利于刀”。注:“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 (8) 又如:刀儿(古代钱币的通称。因其形状如刀,故有此称) (9) 通“舠”。小船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 (10) 姓 量词 通常以一百张(一百页)纸为一刀 。如:我买了两刀 英文翻译knife; old coin; measure
方言集汇◎ 粤语:dou1
◎ 客家话:[陆丰腔] do1 [客英字典] dau1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dau1 [梅县腔] dau1 [海陆丰腔] do1 dau1 [客语拼音字汇] dau1 do1 [宝安腔] dau1 [沙头角腔] dau1 [东莞腔] dau1 ◎ 潮州话:do1 (to)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swear, pledge; oath
方言集汇◎ 粤语:s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2) 同本义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形容词 (1) 死板,不灵活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副词 (1) 甚;极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名词 (1) 死刑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英文翻译die; dead; death
方言集汇◎ 粤语:sei2 si2
◎ 客家话:[东莞腔] si3 [宝安腔] si3 [客英字典] si3 [陆丰腔] si3 shi1 [梅县腔] si3 [海陆丰腔] si3 [客语拼音字汇] xi3 [台湾四县腔] si3 [沙头角腔] si3 ◎ 潮州话:si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五旨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