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遗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晋 刘毅 《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 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清史稿·选举志二》:“凡 中国 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引证解释
⒈ “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引晋刘毅《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桓玄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⒉ 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引南朝梁丘迟《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文徵明《<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
《清史稿·选举志二》:“凡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靡遗的网络释义
靡遗
靡遗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mí
名词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动词
(1) 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mǐ
动词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2) 同本义 。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形容词
(1) 细腻;细密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mi3 [客英字典] mi3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mi3 [东莞腔]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梅县腔] m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靡 | 文彼 | 明 | 支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支B | mĭe | miex/myee |
详细解释
wèi
动词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yí
动词
(1) (形声。从辵(
),贵声。本义:遗失)(2) 同本义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词
(1) 遗失之物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