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

fēi wǒ zú lèi [ fei wo zu lei]
繁体 非我族類
注音 ㄈㄟ ㄨㄛˇ ㄗㄨˊ ㄌㄟ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早期意思是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后来代指不是跟本族一条心的异族。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成语用法

非我族类作谓语;常与“其心必异”连用。

引证解释

⒈ 不是同族的人。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后用以指门第不相当的人。 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且非我族类,往哲格言;薰不蕕杂,闻之前典。”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丞相韦公宙出镇南海,有小将刘谦者,职级甚卑,气宇殊异,乃以从犹女妻之。其内以非我族类,虑招物议,讽诸幕竂,请諫止之。”

非我族类的网络释义

非我族类

  • 非我族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fēi wǒ zú lèi,早期意思是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后来代指不是跟本族一条心的异族。
  • 非我族类造句

    口口声声说人,常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之只要同是人犯下的错,就可以免于问罪?百里屠苏 
    非我族类,有什么必要对它们讲究公平。
    请那些说什么非我族类必诛的人,随口说别族是反派的人想想,自己是否有资格无视历史,到处捣乱,和真正为云南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相比,你又做了什么。
    你们想想,我们所见到的外星人中,仅仅一艘飞船内,就有三个不同的种族,所以我在想,或许他们并没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
    怎么看也不象鬼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我魔天闭罗印!
    第一,在文化上,“华”文明有礼,而“夷”野蛮不知信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病人的免疫系统有可能把移植的器官当作“非我族类”进行攻击,让手术功亏一篑。
    鬼使神差地,当他的目光扫过女子牵着姜玉的那双纤手,以及她巧笑嫣然地面孔那刻,后者先前收拾钱通时说过的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云中鹤必要踏平契丹,一统天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失去的!为了拥有的!为了整个人类!为了……生存!只有反抗!只有斗争!只有………
    视“他者”如寇雠,对“非我族类”绝不宽容。
    还是对那几个多加注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监视。
    我不止一次理性提醒自己,不可以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但是,但是一个非我族类不肯给一口饭、一口水、一条活路的国家,作为人族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究竟有什么快乐、什么光彩、有什么了不起可言?朱天心 
    汝不得向非我族类揭示血族身世,违此诫律者当驱离血族,断其血缘。
    修真者那时候的思想和大战以前没有改变,他们依然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为我们被视为“非我族类”,所以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疑虑:西方世界永远都不可能像一个平等的伙伴国家一样接受中国。
    异界大陆,魔族一现,生灵涂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异界大陆还会有一场浩劫,到时候,你们两辅助凌云小家伙,阻挡住这场浩劫。
    到底非我族类,不懂含蓄迂回。
    爱情不是物以类聚,而是互相弥补。爱情或多或少是一种拯救,我们用爱去拯救一个非我族类。张小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缅甸人首鼠两端,终不可信。

    汉字详情

    fēi [fei]
    部首: 804
    笔画: 8
    五笔: DJD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MSY
    四角: 1111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fěi)。诽谤,诋毁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方〉∶必须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名词

    (1) 不对;错误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如:无事生非

    副词

    (1) 相当于“不”、“不是”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形容词

    (1) 不真实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如:非心(邪心)

    英文翻译

    not, negative, non-; oppose

    方言集汇

    ◎ 粤语:fe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1 [沙头角腔] fui1 [陆丰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甫微微合平聲合口三等pyoi/pvoipĭwəi
    [wo]
    部首: 412
    笔画: 7
    五笔: TRN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QI
    四角: 23550

    详细解释

    代词

    (1) (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 自称;自己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观卦》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3) 又如:我行(我这里);我身(我自己;我这个人);我咱(我自。我,我自己);我见犹怜(形容女子容貌姿态美丽动人);我家(自己。我们家);我侬(方言。我)——按: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分别。“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

    (4) 己方;己国 。如:敌我友;我每(我们);我伲(方言。我们);我曹(我们);我辈(我等,我们)

    形容词

    (1) 自己的 。如:我生(我之行为);我仪(我的匹配)

    (2) 表示亲密的 。如:我丈(对老人的亲切称呼);我老彭;我老叶;我东海

    (3) 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

    我,顷顿也。——《说文》。段玉裁注:“谓倾侧也。顷,头不正也。顿,下首也。故引申为顷侧之意。”

    动词

    我伐用张。——《书·泰誓中》

    我,古杀字。——《说文》

    英文翻译

    our, us, i, me, my, we

    方言集汇

    ◎ 粤语:ngo5
    ◎ 客家话:[梅县腔] nga1 ngai2 ngoe.2 ngo1 [海陆丰腔] ngo1 ngo3 (ngai2) [客语拼音字汇] ngai2 ngo1 [客英字典] ngo1 ngo3 [沙头角腔] nga1 ngo1 ngai2 [台湾四县腔] ngo1 ngo3 (ngai2) [东莞腔] ngo1 [宝安腔] ngo1 [陆丰腔] ngo1
    ◎ 潮州话:u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三哿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可上聲開口一等ŋɑngax/ngaa
    [zu]
    部首: 409
    笔画: 11
    五笔: YTT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SOOK
    四角: 082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箭头)

    (2) 同本义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3) 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名为“族正”)

    (5) 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

    亡秦族矣。—— 汉· 贾谊《过秦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 王安石《伤仲永》

    繁衍之族。——清· 洪亮吉《治平篇》

    (6) 又如: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亲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7) 民族 。如: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8) 古代百家为一族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9) 又如:族长

    (10)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1) 动植物分类学中相当于亚群或子群,或在此之下,但经常次于亚科的单位;亦指不按分类学的自然群 。如:猫族;玫瑰族

    (12)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动词

    (1) 灭族。把 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族诛(族灭。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3) 丛聚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4) 又如:族生(丛生);族居(群居;聚居);族云(凝聚的云气)

    形容词

    (1)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2) 又如: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

    英文翻译

    a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方言集汇

    ◎ 粤语:zuk6
    ◎ 客家话:[东莞腔] cuk8 [陆丰腔] cuk8 [梅县腔] cuk8 [宝安腔] cuk8 [客英字典] cuk8 [台湾四县腔] cuk8 [客语拼音字汇] cug6 [海陆丰腔] cuk8 [沙头角腔] c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木屋一入聲開口一等dzʰukzuk/dzuk
    lèi [lei]
    部首: 610
    笔画: 9
    五笔: ODU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FDK
    四角: 908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頪( 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2) 同本义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物因习性相近而形成的类别);类神(迷信占卜名词。六壬课中十二个用来判别吉凶的“十二支神”的总称)

    (5) 族类

    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三国演义》

    (6) 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通“颣”。缺点,毛病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大者大类,小者则治。——《管子·地员》

    (8) 古祭名,祭天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尧典下》

    是类是妈祃,是致是附。——《诗·大雅·皇矣》

    动词

    (1) 相似;像

    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左传·庄公八年》

    不类前人。——《论衡·自纪》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绝类弥勒。——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画虎不成反类犬

    (4) 类比;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5) 又如:类推

    (6) 通“戾”。偏,不平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苟》

    副词

    大抵;大都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

    走卒类士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英文翻译

    class, group, kind, category

    方言集汇

    ◎ 粤语:leo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