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偶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左传·桓公六年》:“ 齐侯 欲以 文姜 妻 郑 大子 忽 ,大子 忽 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 齐 大,非吾耦也。’”耦,同“ 偶 ”。后因用“非偶”谓不适当的婚配或不相称的配偶。《宋书·武帝纪中》:“自以地卑位重,荷恩崇大;乃以庶孽与 德文 嫡婚,致兹非偶,实由威逼。” 唐 白敏中 《息夫人不言赋》:“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 清 李渔 《奈何天·软诓》:“奴家 何氏 ,不幸遇了奸谋,失身非偶。”
引证解释
⒈ 耦,同“偶”。后因用“非偶”谓不适当的婚配或不相称的配偶。
引《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 齐大,非吾耦也。’”
《宋书·武帝纪中》:“自以地卑位重,荷恩崇大;乃以庶孽与德文嫡婚,致兹非偶,实由威逼。”
唐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赋》:“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
清李渔《奈何天·软诓》:“奴家何氏,不幸遇了奸谋,失身非偶。”
⒉ 无可匹敌,不能比拟。
引唐薛能《牡丹》诗之二:“自高轻月桂,非偶贱池莲。”
非偶的网络释义
非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诽谤,诋毁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方〉∶必须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名词
(1) 不对;错误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如:无事生非
副词
(1) 相当于“不”、“不是”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形容词
(1) 不真实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如:非心(邪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1 [沙头角腔] fui1 [陆丰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猆 | 甫微 | 幫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pyoi/pvoi | pĭw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禺声。禺,通常读
,又音 。本义:仿人形制成的木偶)(2) 同本义
偶,相人也。——《说文》。按,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
鲁以偶人,而 孔子叹。——《淮南子·缪称》
见偶人与偶人相与语。——《史记·孟尝君列传》
(3) 又如:头偶;偶戏(木偶戏)
(4) 伙伴;同伴;与人共处
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史记·黥布列传》
(5) 又如:偶行(结伴同行);偶攻(结伙攻击);偶耕(两人并耕);偶影(与影为偶,形容孤独);偶寝(同睡)
(6) 对偶 。如:偶句(对偶的句子);偶对(指诗文的对偶);偶辞(对偶的词语);偶俪(骈体;对偶);偶属(连缀句子使成对偶);偶章(指偶句形式为主的诗章);偶倡(可以比并的歌词)
(7) ∶偶方(中药方剂名称,七方之一。指药味合于双数或两味药合成的方剂。亦指两方相合而成的复方)
动词
(1) 配合
汝明勗偶王,在亶,乘兹大命。——《书·君奭》
(2) 匹对;配偶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偶,动词。与…为配偶,这里作“嫁”字解释。)——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良偶;丧偶;偶成(配成婚姻);偶配(结成配偶);偶婚(即对偶婚)
(4) 迎合;投合;适应 。如:偶世(投合时世);偶俗(迎合世俗);偶时(适应时势);偶变投隙(投机取巧)
(5) 假借为“遇”。遇合,得到赏识
然士亦有遇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赞》
形容词
通“耦”。双数。与“奇”相对 。如:奇偶检查;偶年(逢双的年纪)
副词
(1) 相对
偶视也先俯。——《荀子·脩身》
有敢偶言《诗》《书》者弃市。——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偶视(相对而视);偶坐(相对而坐;同坐;陪坐);偶言(相聚议论)
(3) 偶然;偶尔
偶命厨者。——清· 周容《芋老人传》
偶陈戏乐。——清· 张廷玉《明史》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偶兴(偶然产生的意趣);偶一(偶或;偶然);偶成(偶然成功);偶发(偶然发生);偶题(偶然而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eu3 [台湾四县腔] ngieu3 ngeu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u3 ngieu3 [东莞腔] ngeu3 [客英字典] ngieu3 ngiau3 [宝安腔] ngiu3 [海陆丰腔] ngieu3 ngeu3 [陆丰腔] nge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藕 | 五口 | 疑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ngux/ngov | ŋ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