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干

qīng gàn [ qing gan]
繁体 青乾
注音 ㄑ一ㄥ ㄍㄢˋ

词语释义

1.谓庄稼的子实还未长饱就干浆了。

词语解释

  1. 谓庄稼的子实还未长饱就干浆了。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引证解释

⒈ 谓庄稼的子实还未长饱就干浆了。

唐白居易《杜陵叟》诗:“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青干的网络释义

青干

  • 青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īng gàn,基本意思是谓庄稼的子实还未长饱就干浆了。
  • 汉字详情

    qīng [qing]
    部首: 801
    笔画: 8
    五笔: GE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MB
    四角: 5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蓝色)

    (2) 同本义

    青,东方色也。——《说文》

    正东曰青州。——《周礼·职方氏》

    时则有青眚青祥。——《洪范五行传》。注:“木色也。”

    其色青。——《素问·风论》。注:“肝色。”

    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周礼·职金》。注:“青,空青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 又如:青磷(磷火。俗称鬼火);青靛(深蓝色);青焰焰(青蓝色);青云万里(比喻前程远大);青云干吕(庆云翔集,应乎六吕。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青冥(青天);青霄(青空,碧空)

    (4) 深绿色

    两岸青山相对出。——唐· 李白《望天门山诗》

    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青箬笠。——唐· 张志和《渔歌子》词

    青树翠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青冉冉(形容松柏叶色青翠、柔和);青靛(浮萍);青铜(铜镜);青琐(宫门上的一种青色连环图案);青冢(坟墓;亦单指王昭君墓);青记(生下来在皮肤上就有的青斑);青条条(形容青而长);青鸦鸦(青青的);青港港(深青色);青枫林(指墓地。旧时墓地多种青枫树)

    (6) 黑色 。如:青旋旋(形容人的头皮青青的);青衣人(差役);青牛(黑色的牛);青照(垂青;关照);青蒲(青色的蒲团);青赏(看重;赏识);青盖(帝王车辇。汉代帝王车用青盖);青毡(青色的毛毡;亦指儒者的故家旧物)

    (7) 茂盛的样子 。如:青青(茂盛的样子。也作“菁菁”);青芜(茂盛的青草)

    (8) 比喻年少 。如:青娥(少女。也指美好的容貌。还指眉的别称。同青蛾);青岁(青春年华)

    名词

    (1) 青色物 。如:青锋(古剑名。泛指宝剑);青萍(古剑名);青箱(青缃。世传的家学);青钱(比喻有才学的人);丹青;青帘(古时酒店的青布招子。俗称“酒旗”);青绫步障(用青绫做的屏障);青鞋布袜(青布做的鞋袜,为山野中人所服。比喻简朴的生活)

    (2) 东方的代称

    东方谓之青。——《考工记·画绘之事》

    (3) 又如: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色为青,所以称东宫为青宫);青土(指东方之地)

    (4) 春的代称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南朝梁· 江淹《别赋》

    (5) 又如: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

    (6) 青绿色的草 。如:踏青

    (7) 未成熟的农作物 。如:看青

    (8) 青海省的简称

    (9) 古州名

    (10) 《禹贡》九州之一。在今山东省及辽宁省辽河以东

    (11) 汉置,辖境在今山东省东北部。如:青岱(青州泰山。借指青山)

    (12) 姓

    英文翻译

    blue, green, black; young

    方言集汇

    ◎ 粤语:ceng1 c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ciang1 [海陆丰腔] ciang1 [东莞腔] ziang1 [台湾四县腔] ciang1 [宝安腔] ciang1 [陆丰腔] ciang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a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倉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cheng/cengtsʰieŋ
    gān,gàn [gan]
    部首: 310
    笔画: 3
    五笔: FGGH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gān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动词

    (1) 捍卫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形容词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如:干哑(干涩嘶哑)

    动词

    (1) 使干,竭尽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名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副词

    (1) 徒然,白白地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gàn

    名词

    (1) (形声。从木,倝( 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名词

    (1) 主干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动词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护卫,遮挡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形容词

    (1) 干练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乱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英文翻译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东莞腔] gon1 gon5 [沙头角腔] gon1
    ◎ 潮州话:gang1 guan1 (kang ku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寒平聲開口一等kank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