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求雨的祭祀。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 汉 王充 《论衡·龙虚》:“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 董仲舒 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 必造之。”《清史稿·高宗纪一》:“癸酉,定雩祭典礼,御製乐章。”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求雨的祭祀。
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
汉王充《论衡·龙虚》:“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
《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必造之。”
《清史稿·高宗纪一》:“癸酉,定雩祭典礼,御製乐章。”
雩祭的国语词典
求雨的祭典,称为「雩祭」。
雩祭的网络释义
雩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雨,亏(于)声。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同本义
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说文》
则帅巫而舞雩。——《周礼·司巫》
大雩者何,旱祭也。——《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谓之雩。”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荀子·天论》
(2) 又如:雩宗(设祭坛祭水旱);雩祭(求雨祭祀);雩敛(向人民征收祈雨祭礼所需的费用);雩坛(求雨的祭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客英字典]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1 [梅县腔] j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ĭu | yo/hi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3) 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4) 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 。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5 [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i5 [梅县腔] zi5 [沙头角腔] zi5 [客英字典] zi5 [陆丰腔] zi5 [东莞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ji4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祭 | 子例 | 精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蟹 | 祭A | tsĭɛi | cied/zi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