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霓之诵

cí ní zhī sòng [ ci ni zhi song]
繁体 雌霓之誦
注音 ㄘˊ ㄋ一ˊ ㄓ ㄙㄨㄥˋ

词语释义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约(沈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蜷'﹐约抚掌欣抃曰﹕'仆常恐人呼为霓(五鸡反)。'……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词语解释

  1.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 约 ( 沉约 )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 筠 示其草。

    筠 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 约 抚掌欣抃曰:‘僕常恐人呼为霓(五鷄反)。’…… 约 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唐 刘肃 《<片玉集>序》:“是知雌霓之诵方脱诸口,而见谓知音。”

引证解释

⒈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约 ( 沉约 )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

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 约抚掌欣抃曰:‘僕常恐人呼为霓(五鷄反)。’…… 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唐刘肃《<片玉集>序》:“是知雌霓之诵方脱诸口,而见谓知音。”

雌霓之诵的网络释义

雌霓之诵

  • 雌霓之诵,是汉语词汇,拼音是cí ní zhī sòng,释义为熟知声韵。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811
    笔画: 14
    五笔: HXWY
    仓颉: YMPOG
    四角: 201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隹( zhuī),此声。从“隹”,表示与鸟有关。本义:母鸟。引申为母的)

    (2) 母鸟,能产卵的鸟

    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吕氏春秋》

    (3) 女性 。如:雌威(女子发怒时显示的威风)

    (4) 两虹同时出现,位于外侧,光带色彩较暗淡,古称雌虹,又名“霓”,今称副虹 。如:雌蜺(虹有二环时,外环色彩暗淡曰雌);雌虹(副虹)

    形容词

    (1) 母的 。如:雌花;雌兔

    (2) 柔弱 。如:雌弱(细小柔弱);雌没答样(没精打采)

    动词

    (1) 张露,露出。通“龇” 。如:雌牙(露出牙齿;笑);雌牙扮齿(裂开嘴笑)

    (2) 叱人曰雌 。如:挨雌;雌了一头灰(没头没脑地训斥了一顿)

    英文翻译

    female; feminine; gentle, soft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h1 cih1 [客英字典] zih1 cih1 [客语拼音字汇] ci1 [梅县腔] ze1 [陆丰腔] chi1 [东莞腔] ci1 [宝安腔] cu1 [台湾四县腔] zih1 cih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此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chie/cietsʰĭe
    [ni]
    部首: 802
    笔画: 16
    五笔: FV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MBHXU
    四角: 10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雨,兒( )声。本义:副虹)

    (2) 同本义,即虹的外环。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时多了一次,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

    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说文》。按,雨与日相薄而成光,有雌雄,鲜者为雄虹。暗者为雌霓。

    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列子·无端》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岗。——柳宗元《笼鹰词》

    霓为衣兮风为马。——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彩云;云霞 。如:霓衣(以霓所制的衣裳。多以形容仙人所穿的服装。也指五彩薄细如虹霓的衣服);霓旄(画有虹霓的旗帜);霓旌(饰以五彩的旗帜。多用于仪仗。因其似霓虹,故名);霓饮(蜺虹汲水);霓裳(用霓制成的霓裳。即霓衣)

    (4) 借指天空,高空

    羽旄扫霓,云旗拂天。——班固·《东都赋》

    英文翻译

    rainbow; variegated, colored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ngi2 [台湾四县腔] ji2 ngi2 [梅县腔] ngi2 j2 [客英字典] ji2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宝安腔] ji2 ng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稽齊開平聲開口四等ŋieinge/ngei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C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IB
    四角: 37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英文翻译

    recite, chant,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