隃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县名。
汉 置,因 隃麋泽 而得名。故地在今 陕西 千阳 东。 东汉 为侯国, 晋 并入 汧县 。参阅《汉书·地理志上》。
隃麋 以产墨著称,后世因借指墨或墨迹。
宋 沉遘 《七言和吴冲卿省舍观苏才翁题壁》:“空堂老壁隃麋昏, 苏子 之蹟世所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隃麋易尽,终磨海岛之头;侧理若穷,愿写 彭城 之背。” 清 姚士陛 《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隃糜发采宣毫爽,酒半传观各夸赏。” 清 洪亮吉 《鉏月阁记》:“蛮纸万幅,有 沉约 手钞之书;隃糜两螺,为 李尤 自製之墨。”
引申指文墨。
清 金人瑞 《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晚斋承茗粥,吾道在隃麋。”
引证解释
⒈ 古县名。 汉置,因隃麋泽而得名。故地在今陕西千阳东。 东汉为侯国, 晋并入汧县。参阅《汉书·地理志上》。
⒉ 隃麋以产墨著称,后世因借指墨或墨迹。
引宋沉遘《七言和吴冲卿省舍观苏才翁题壁》:“空堂老壁隃麋昏, 苏子之蹟世所珍。”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隃麋易尽,终磨海岛之头;侧理若穷,愿写彭城之背。”
清姚士陛《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隃糜发采宣毫爽,酒半传观各夸赏。”
清洪亮吉《鉏月阁记》:“蛮纸万幅,有沉约手钞之书;隃糜两螺,为李尤自製之墨。”
⒊ 引申指文墨。
引清金人瑞《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晚斋承茗粥,吾道在隃麋。”
隃麋的国语词典
地名。汉代置县,位于今陕西省汧县东三十里,其地盛产墨,故诗文中以隃麋为墨的代称。
隃麋的网络释义
隃麋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須 | 相俞 | 心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sĭu | syo/si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鹿,米声。本义:兽名。即麋鹿)
(2) 同本义
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其角。——《说文》
夏献麋。——《周礼·兽人》。疏:“麋是泽解兽”。
麋何食兮庭中。——《楚辞·湘妇人》
(3) 又如:麋裘(用幼鹿皮制的皮衣);麋侯(糜皮箭靶);麋田(麋群踩过的田);麋脯(干麋肉)
(4) 通“眉”。眉毛
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
(5) 又如:麋寿(眉寿。长寿);麋首(长寿的人)
(6) 小兽的通称 。如:麋夭(泛指幼兽);麋卵(指未成长的鸟兽)
(7) 通“湄”。水边,岸旁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诗·小雅·巧言》
余赐女孟诸之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宝安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眉 | 武悲 | 明 | 脂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脂B | mi | mii/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