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梭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晋 陶侃 少时,渔于 雷泽 ,网得一织梭,挂于壁,忽雷雨大作,化龙而去。见《晋书·陶侃传》。
宋 梅尧臣 《饮刘原甫家原甫怀二古钱劝酒》诗:“固知 陶氏 梭,飞去风雨天。”
引证解释
⒈ 晋陶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挂于壁,忽雷雨大作,化龙而去。见《晋书·陶侃传》。
引宋梅尧臣《饮刘原甫家原甫怀二古钱劝酒》诗:“固知陶氏梭,飞去风雨天。”
陶氏梭的网络释义
陶氏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áo
名词
(1) (形声。从阜,匋(
)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2)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 陶丘北, 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 尧号 陶唐氏。——《说文》
(3)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4) 瓦器,陶器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5)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6) 烧制陶器的匠人 。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7) 姓
动词
(1) 制作瓦器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2)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3) 陶冶,化育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4)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5) 烤灼,炎炽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6) 除去 。如:陶洗(革除;涤除)
(7) 毁谤 。如:陶诞(毁谤夸诞)
形容词
(1) 快乐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yáo
名词
(1) 通“窑”。窑灶
《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2 to2 rau2 [客英字典] jau2 tau2 [沙头角腔] tau2 [梅县腔] tau2 jau2 [东莞腔] tau2 [台湾四县腔] tau2 to2 jeu2 j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陆丰腔] jau3 to3 [宝安腔] tau2
◎ 潮州话:t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遙 | 餘昭 | 以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jeu | jĭɛu |
详细解释
shì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2) 同本义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10) 姓
代词
(1) 通“是”。此,这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2) 另见
zhī
(1) ——见“月氏”(
):汉代西域国名(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宝安腔] si3 | zi1 [海陆丰腔] shi6 shi5
◎ 潮州话:si6 ,ze1[潮阳]zu1,ziⁿ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支 | 章移 | 章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tɕĭe | cje/tj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织机的构件) 梭子
梭,织具也。——《通俗文》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纷。——唐· 白居易《朱陈村》
(2) 如:梭布(土布。因用梭子织出);穿梭;无梭织机;梭杼(机杼。指织布机);梭肚(梭子中粗部分);梭布(家庭木机所织之布)
量词
(1) 织布梭往复的次数
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唐· 王建《织锦曲》
(2) 夹住子弹装入步枪弹仓用的器具 。如:三梭子弹
动词
(1) 穿梭 。比喻往来频繁,运行快速
纷纷织女梭。——南朝宋· 鲍照《代堂上歌行》
(2) 又如:日月如梭;梭梭(往复如梭。形容频繁);梭过(很快地穿过);梭天摸地(上窜下跳。喻到处逃窜)
(3) 滑动 。如:从马上梭下来
(4) 用眼一扫 。如:偷偷地梭了他一眼
(5) 悠荡
人人吹唱人人欢,高打秋千好快乐。梭罗梭,梭着李婆!——梨园戏《陈三五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o1 [宝安腔] so1 [客英字典] so1 sii1 [台湾四县腔] so1 zun5 [东莞腔] so1 [陆丰腔] so1 [梅县腔] so1 [海陆丰腔] so1 zun5
◎ 潮州话:s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莎 | 蘇禾 | 心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suɑ | s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