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陶冶培养。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其《鹿鸣》诸诗,则宾兴乡饮酒,学官命弟子时一歌之。然有声而不成调,噶噶然若击土鼓然,不知其於槁木贯珠之义安在乎?若是,而欲以陶养性灵,风化邦国,人知其难也。” 李大钊 《劳动教育问题》:“一个人汗血滴滴的终日劳作,靡有工夫去浚发他的知识,陶养他的性灵。”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八日》:“像这样在自由的天地中所陶养出来的第二代,应该说是真正的人类的开始吧。”
引证解释
⒈ 陶冶培养。
引明唐顺之《送陆训导序》:“其《鹿鸣》诸诗,则宾兴乡饮酒,学官命弟子时一歌之。然有声而不成调,噶噶然若击土鼓然,不知其於槁木贯珠之义安在乎?若是,而欲以陶养性灵,风化邦国,人知其难也。”
李大钊《劳动教育问题》:“一个人汗血滴滴的终日劳作,靡有工夫去浚发他的知识,陶养他的性灵。”
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二十八日》:“像这样在自由的天地中所陶养出来的第二代,应该说是真正的人类的开始吧。”
陶养的国语词典
陶冶培养。
如:「文学、艺术,可以陶养性情,使人表现出高尚的品行。」
陶养的网络释义
陶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áo
名词
(1) (形声。从阜,匋(
)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2)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 陶丘北, 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 尧号 陶唐氏。——《说文》
(3)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4) 瓦器,陶器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5)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6) 烧制陶器的匠人 。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7) 姓
动词
(1) 制作瓦器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2)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3) 陶冶,化育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4)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5) 烤灼,炎炽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6) 除去 。如:陶洗(革除;涤除)
(7) 毁谤 。如:陶诞(毁谤夸诞)
形容词
(1) 快乐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yáo
名词
(1) 通“窑”。窑灶
《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2 to2 rau2 [客英字典] jau2 tau2 [沙头角腔] tau2 [梅县腔] tau2 jau2 [东莞腔] tau2 [台湾四县腔] tau2 to2 jeu2 j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陆丰腔] jau3 to3 [宝安腔] tau2
◎ 潮州话:t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遙 | 餘昭 | 以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jeu | jĭɛ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2) 供养,奉养;抚育
养,供养也。——《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
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礼记·郊特牲》
殳能生之不能养之。——《荀子·礼论》
养不亏。——《韩非子·五蠹》
监门之养。
不食力而养足。——《韩非子·五蠹》
养公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供养卒大恩。
归养。——《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养父母。——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养娇囡(因父母溺爱而性格骄纵的姑娘);养家人(担负赡养全家生计的人);养济院(孤老院。专收鳏寡孤独老人的慈善机构)
(4) 饲养
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于盆而养。
笼养之。
(5) 又如:养鸡;养狗;养牛;养马
(6) 生育
家家养男当门户。——唐·张籍《筑城词》
(7) 又如:养孩子
(8) 培养,修养
立太傅少傅以养之。——《礼记·文王世子》。注:“犹教之。”
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9) 又如:养息机(修养身心;修炼);养材儿(正处在教养阶段学习干活的少年);养廉银子(清朝按职务等级,在常俸之外另给官吏的银钱);养士(培养人才)
(10) 保养
养其根。——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养其身。——宋· 苏轼《教战守》
养之太过。
(11) 又如:养身(保养身体。同养生)
(12) 治,调养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
(13) 又如:养疴(调养疾病)
(14) 蓄养 。如:养痈贻患(养痈成患);养疥成疮(喻姑息小恶,酿成大患);养女吊妇(勾引妇女乱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养婆娘(男子与非婚女人发生私情);养女婿(养汉子。女人与非婚男子发生私情);养奸(使奸邪得以滋长)
(15) 贮藏 。如:养羞(把食物贮藏起来)
(16) 隐,隐蔽 。如:养晦(隐居匿藏以等待时机)
形容词
(1) 由非亲生父母的人养育的 。如:养娘(指乳母或婢女);养爷(扶养自己长大的男仆)
(2) 通“痒”。皮肤受刺激,产生欲搔的感觉
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荀子·荣辱》。杨倞注:“养与痒同。”
疾、养、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荀子·正名》
名词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