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毛 传:“言易位也。” 郑玄 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后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
《魏书·拓跋渊传》:“臣以疏滞,远离京輦,被其构阻,无所不为。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
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丰碑,惧从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赵翼 《游狮子林题壁》诗:“数百年来几陵谷,此犹坚完缝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词:“能教沧海变桑田,陵谷一朝转换。”
丘陵和山谷。
唐 韩愈 《杂说》之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 苏轼 《飓风赋》:“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触。”
指陵墓。
清 顾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诗:“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鸟还相呼。”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
引《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毛传:“言易位也。”
郑玄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
《魏书·拓跋渊传》:“臣以疏滞,远离京輦,被其构阻,无所不为。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
⒉ 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
引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丰碑,惧从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韩偓《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清赵翼《游狮子林题壁》诗:“数百年来几陵谷,此犹坚完缝不裂。”
郭沫若《西江月》词:“能教沧海变桑田,陵谷一朝转换。”
⒊ 丘陵和山谷。
引唐韩愈《杂说》之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苏轼《飓风赋》:“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触。”
⒋ 指陵墓。
引清顾炎武《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诗:“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鸟还相呼。”
陵谷的国语词典
山岭与深谷。语本《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广阳王建传》:「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唐.骆宾王〈叙寄员半千〉诗:「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陵谷的网络释义
陵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 )声。本义:大土山)(2) 同本义
陵,大阜也。——《说文》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陵阜陆墐。——《国语·齐语》
鸿渐于陵。——《易·渐卦》
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3) 又
循陵而走。
(4) 又如:陵谷(山岭和深谷);陵谷变迁(高山深谷变换位置。比喻世事变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区);陵隰(山陵和低湿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广的丘陵地)
(5) 引申指帝王陵墓
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户(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寝;陵庙
(7) 山,山头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孙子·军争》
山无陵,江水为竭。——《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8) 姓。如:陵尹(复姓)
动词
(1) 升,登
陵重巘。——张衡《西京赋》
(2) 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气高远。通凌云)
(3) 超越,逾越
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迈(超越)
(5) 欺侮;欺压
在上位,不陵下。——《礼记》
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见陵之耻。——《战国策·燕策》
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加急记·外戚世家》
(6) 又如:陵折(欺压,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
(7) 日渐衰微
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汉书·成帝纪》
(8) 又如:陵夷(渐次衰颓。同陵迟);陵弛(渐次衰颓、废弛)
(9) 凌驾
(宁成)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史记·酷吏列传》
(10) 又如:凌架(凌驾);陵跨(跨越;凌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2 [台湾四县腔] lin2 [沙头角腔] lin2 [宝安腔] lin2 [客英字典] lin2 [陆丰腔] lin3 [东莞腔] lin2 [梅县腔]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陵 | 力膺 | 來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lĭəŋ | ling/liong |
详细解释
gǔ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
(2) 同本义
水注谿曰谷。——《尔雅·释水》
无障谷。——《公羊传·僖公三年》
川谷径复。——《楚辞·招魂》
含谿怀谷。——《文选·左思·蜀都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向斜谷;裂谷;山谷;河谷;峡谷;幽谷;谷口(两山之间的入口);谷水(山谷的水)
(4) 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说文》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 清· 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十四
(5) 又如:谷饮(汲谷水而饮);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6) 泛指水流
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
(7) 水流会聚的地方 。如:谷王(江海的别名。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称)
(8) 井中容水之处 。如:谷鲋(指井中蛤蟆)
(9) 中医学名词 。如:谷谿(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谷道(指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肛门)
(10) 古代道家用语 。如:谷牝(犹谷神)
(11) 通“穀。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如:谷董羹(一种杂煮的饮食);五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百谷(粮食的总称)
(12) 通“鞫”。困穷 。引申为困境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诗·大雅·桑柔》
(13) 又如:进退维谷(形容处境非常困难)
(14) 姓。如:谷那(复姓)
名词
(1) 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穀,百谷之总名。从禾,穀声。——《说文》。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
五至,以谷俱来。——《书·太古誓》。郑注:“盖牟麦也。”
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2) 又如:五谷;谷田;谷人(农夫);谷入(禾稼的收获);谷土(耕地);谷芒(禾谷的芒刺);谷道(古代方士不吃五谷,以求长生不老的道术)
(3) 粟的北方俗称 。如:谷草
(4) 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
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多收了三五斗》
(5) 另见
yù
(1) ——“吐谷浑”(
):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名(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k7 [陆丰腔] guk7 [沙头角腔] guk7 [宝安腔] guk7 [台湾四县腔] guk7 [梅县腔] guk8 [客英字典] kwuk7 [客语拼音字汇] gug5 [东莞腔] g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穀 | 古禄 | 見 | 屋一 | 入聲 | 屋 | 開口一等 | 通 | 東 | kuk | k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