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防守控制。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第出没两界首者,势须防扼。 湘阴 、 瀏阳 、 醴陵 、 攸县 、 益阳 皆不可无兵。”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 山海关 外控 辽阳 ,内护畿辅,防扼海泊 倭 番,验放 高丽 女直 进贡诸夷,盖 东北 重镇。”
引证解释
⒈ 防守控制。 宋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第出没两界首者,势须防扼。
引湘阴、瀏阳、醴陵、攸县、益阳皆不可无兵。”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山海关外控辽阳,内护畿辅,防扼海泊倭番,验放高丽女直进贡诸夷,盖东北重镇。”
防扼的网络释义
防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 同本义
防,堤也。——《说文》
以防止水。——《周礼·稻人》
町原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祭防与水庸。——《礼记·郊特性》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管子·度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
(3) 要塞;关防 。如:钜防(防门);边防;防秋(秋季的边防)
(4) 地名
(5)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6)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7) 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8) 通“房”。住室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史记·武帝本纪》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汉书·沟洫志》
(9) 姓
动词
(1) 筑堤
善防者水淫之。——《周礼·考工记》
(2) 防止;防备
不防川。——《国语·周语》。注:“障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防强盗;防雨;防辅(防止和辅导);防侍(防备侍卫);防患(防止祸患)
(4) 防守;防御;防卫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 杜甫《兵车行》
昼夜防拒,凡八十余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
(5) 又如:防拒(防卫抵御);防把(防御把守);防戍(防守边境);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防塞(防卫堵绝)
(6) 堵塞 。如:防微杜渐(坏事在隐微、缓慢的产生时,就要加以预防、堵塞);防芽遏萌(在不良事物刚萌芽时加以防堵)
(7) 遮蔽 。如:防露(遮蔽雾露的侵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2 [沙头角腔] fong2 [东莞腔] fong2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2 [台湾四县腔] fong2 [客英字典] fong2 [梅县腔] f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房 | 符方 | 並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byang/bvang | bʰĭw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厄声。本义:抓住;掐住)
(2) 同本义
搤,捉也。——《说文》
力扼虎,射命中。——《汉书·李陵传》
搤其喉而不得进。——《后汉书·荀彧传》
不搤其亢。——《汉书·娄敬传》
搤熊罴。——《汉书·扬雄传》
搤,持也。——《广雅·释诂三》
(3) 又如:扼虎(用双手掐住猛虎);扼吭拊背(本指控制咽喉。引申为扼制要冲之意);扼襟(握持衣服的襟领。引申为控制要害,掌握要领);扼臂(手臂)
(4) 扼守;据守 。如:扼险(控制要害);扼据(控制);
(5) 阻碍,堵住
因而搤之可也。——《庄子》。又如:扼昧(暗中加害);扼塞(阻塞);扼隘(堵住要隘);扼吭(气逆于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ak7 nak8 nak7 [海陆丰腔] ak7 [客英字典] ak7 [东莞腔] ngak7 [客语拼音字汇] ag5 [台湾四县腔] ak7 [沙头角腔] ak7 [宝安腔] ak7
◎ 潮州话: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戹 | 於革 | 影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qrek/aek | ʔæ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