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提

chǎn tí [ chan ti]
繁体 闡提
注音 ㄔㄢˇ ㄊ一ˊ

词语释义

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

词语解释

  1. 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止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喝阐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 司空图 《与伏牛长老偈》之一:“不筭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 宋 张商英 《护法论》:“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参见“ 一阐提 ”。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参见“一阐提”。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止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喝阐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司空图《与伏牛长老偈》之一:“不筭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
宋张商英《护法论》:“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

阐提的网络释义

阐提

  • 释义
  • 指永远不得成佛的根机。系梵语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译,亦作一阐提迦、一阐提柯、一颠底迦,略称阐提。或意译为‘断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语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意。《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也译为多贪,并在〈集一切法品〉将‘希求者’(icchantika)与‘不希求者’(an-icchantika)相对使用。
  • 《大乘入楞伽经》将一阐提分为两类,即断善根阐提、菩萨(或大悲)阐提。前者谓不信或诽谤菩萨乘者,后者谓怜悯众生流转三有而发愿不入涅盘者。此中,菩萨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盘,故决定不成佛;断善根阐提则因如来威神力故,终将萌生善根而成佛,因之,非毕竟阐提。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说三种阐提,即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断善阐提谓起邪见,焚烧一切善根的迷倒凡夫,此辈虽无成佛之期,但若逢佛威力,发菩提心仍可入涅盘。大悲阐提谓愿度尽众生之大悲心菩萨,此辈以众生界无性有情不尽,成佛无期故,名为阐提,但因大智增上与不断善根之力,终亦得成佛。无性阐提谓缺本来解脱之因,毕竟不能成佛者,即指定性二乘。
  • 如上所说,《楞伽经》等谓众生有毕竟不成佛者。但《涅盘经》则谓一阐提辈也有佛性,以佛性不断故,众生皆得成佛。又,华严、天台等一乘家也认为一阐提终将成佛。如《华严五教章》卷下谓一阐提人虽无涅盘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亦说阐提因断修善故称断善之人,但因不断性善,故终能成佛。净土家则认为一阐提依弥陀本愿力故终得成佛。
  • 镇守圣域第一关迦叶殿之高僧,作风果断明快,本著无畏无惧大宏愿之精神,配合座下八叶莲辅佐,二人一刚一柔的方式,抵御宿敌来犯。
  • 其他称号:地乘
  • 身份 ;圣域迦叶殿副住持
  • 初登场:霹雳兵燹之刀戟戡魔录 第1集
  • 退场:霹雳兵燹之刀戟戡魔录 第16集
  • 根据地:菩提再生道
  • 上司:天座
  • 武学;玄弦不动心、宏愿满身戒、无畏无惧一阐提、莲华圣
  • 部属:八叶莲、四方僧、费思量、释字辈五僧
  • 汉字详情

    chǎn [chan]
    部首: 321
    笔画: 11
    五笔: UUJ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CWJ
    四角: 37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门,单声。本义:开,打开)

    (2) 同本义

    阐,开也。——《说文》

    看山倚前户,待月阐东扉。——唐· 白居易诗

    (3) 开辟;开拓

    阐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阐辟(开辟,开拓);阐拓(开拓)

    (5) 讲明白

    隐则胜阐矣。——《吕氏春秋·决胜》

    (6) 又如:阐证(阐述证明);阐综(阐明综合);阐择(阐明辨别)

    (7) 发扬,发展与提倡 。如:阐化(宣扬教化);阐究(研究发扬)

    英文翻译

    explain, clarify, elucidate

    方言集汇

    ◎ 粤语:cin2 zin2

    宋本广韵

    tí,dī [ti,di]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JGH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AMO
    四角: 560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1) ——用于“提防”( dīfang)、“提溜”( dīliu)等

    (2) 另见

    英文翻译

    hold in hand; lift in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ta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zjeʑ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