阍犬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守门狗。
唐 独孤及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公危行正词,献纳以诚,累陈诛兇渠完封疆之策,閽犬迎吠,故书留不下。”此处为对宦官的詈词。
引证解释
⒈ 守门狗。此处为对宦官的詈词。
引唐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公危行正词,献纳以诚,累陈诛兇渠完封疆之策,閽犬迎吠,故书留不下。”
阍犬的网络释义
阍犬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門,昏声。“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守门人)
(2) 同本义
阍,常以昏闭门隶也。——《说文》
艮为阍寺。——《易·说卦传》
阍者,守门之贱者也。——《礼记·祭统》
阍门者,寺人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3) 又如:阍者(守门的人);阍人(守门人);阍媪(守门人的妻子)
(4) 宫门 。如:阍闼(门户。闼:小门或门楼上的小屋);阍略(包涵)
(5) 阉官之属 。如:阍人(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守王宫中门的启闭。后世因称守门人为阍人);阍寺(官名。阍人、寺人的合称。阍人管理内廷的门禁,寺人掌管内寺及女宫的戒令)
动词
守门 。如:阍犬(看门狗);阍吏(守门小吏);阍侍(守门的奴仆);阍竪(守门的童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 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ken3 [东莞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沙头角腔] kien3 [客语拼音字汇] kian3 [陆丰腔] k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犬 | 苦泫 | 溪 | 先合 | 上聲 | 銑 | 合口四等 | 先 | 山 | khuenx/queen | kʰi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