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不衰

cháng shèng bù shuāi [chang sheng bu shuai]

词语释义

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

长盛不衰造句

清代有“铁帽子王”,准确的叫法是世袭罔替,即过去立过功勋,即使是犯了罪抄了家,也不会取消他的爵位,世世代代保证他们这个家族长盛不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天武宗可以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
民俗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百姓们见此,也纷纷效仿,在自家设坛祭拜嫦娥,这就形成了中秋拜月的习俗,长盛不衰。
技术势差、技术廊道是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技术流动长盛不衰的制度保障。
烟叶长盛不衰,坚持轮作调茬是基础。
体彩的数字乐透型游戏虽然开奖随机性强,但投注方式却十分多样,这也是这一游戏销量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
客户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导师制是牛津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体制,历时几百年而长盛不衰,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想到不弘图寺这方外之地,也是人才济济,由此可见弘图寺的香火能延续千年,且长盛不衰绝非偶然。
骈体作为一种语体,与散体并列,自晋代定体成式开始,便在公文写作领域长盛不衰,直至文言文的消亡而最终消失。
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被践踏的真理必将重见天日。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没有什么谎言能够长盛不衰。
企业强大难,保持长盛不衰更难;重要的不是个别人,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员,即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才行。
”,这么多年来的国际巡演长盛不衰,申雪、赵宏博也曾多次受邀参加“。
没有,江湖中人今天赢,明天就可能饮恨而终,没有谁能长盛不衰的,谁没事去排那个榜。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大地,春天永在;中华儿女,和谐团结;中华民族,继往开来;中华之花,常开不败;中华之国,长盛不衰!
小生见过镇东王,祝我大秦帝国长盛不衰,王爷福如东海,小生贱名不足挂齿,道号珠玑子。
在这里,天上还住着玉帝王母,神兵天将;地下仍有那十殿阎罗,黑白无常;人间大唐雄踞东土,长盛不衰,已延续一千余年。
农业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自身的弱质性受到了特别的支持和保护,从而得以健康发展,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造句。

汉字详情

cháng,zhǎng [chang,zhang]
部首: 404
笔画: 4
五笔: TA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O
四角: 42730

详细解释

cháng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2)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 李白《秋浦歌》

(3)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4) 时间久

长,久也。——《广雅》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战国策·齐策》

义有长短大小。——《礼记·表记》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长宵(漫长的夜);长律(长的音律)

(6) 遥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酒困路长惟欲睡。——宋· 苏轼《浣溪沙》

(7) 又如:长解(远距离解送犯人;押解犯人发配远方的公差)

(8) 高;高大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长林(高大的树林);长壮(高大而强壮)

(10) 优;是;正确 。如:长才(突出的才能);长技(专长;特长);长材(优良的木材。也指才能优越的人)

(11) 深长 。如:气味长

(12) 深厚 。如:恩情长

名词

(1)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身长;桥长 1000米;波长

(3) 长处

蒹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一技之长,学有所长;特长

(5) 姓

副词

(1) 长久;永远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 杜甫《石壕吏》

(2) 又如:长川(经常;长久);长流(长久,永远)

(3) 长长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 经常

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

(5) 直直地

府吏长跪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顺利迅速地

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陈寿《三国志》

zhǎng

形容词

(1) 老,年高

长,老也。——《广雅》

不挟长。——《孟子》。注:“年长也。”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庄子》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齐侯长矣。——《国语》

(2) 又如:长艾(老年);长没(年老而死)

(3) 年长,年龄较大

长子灿七岁。——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醒世恒言》

(4) 又如:长君(年长的君主);长德(年长而有德);长贤(年长而贤明);长主(年长的君主);长宾(年长的宾客);长年(年龄较大);长郎(尊称他人的长子)

(5) 成年的,幼之反,成人曰长

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礼记》

(6) 又如:长殇(古代男子未冠,女子未而死都称殇)

(7) 排行第一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始皇有二十八子,长子 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 上郡。——《史记·李斯列传》

(8) 又如:长弟(先后。先生为长,后生为弟);长庶(庶长子。妾生的长子);长嫡(正妻所生的长子或长女);长杰(超群出众);长妾(妾中先有子者);长公主(皇帝的姊妹或皇女尊崇者的封号)

(9) 辈分大;居高位者

万夫之长。——《吕氏春秋·谕大》

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汉书·景帝纪》

(10) 又如:长吏(官吏中俸禄高、职位尊的人);长雄(领袖人物。即“雄长”);长爵(高的爵位)

动词

(1) 生长;成长

草木遂长。——《庄子·马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求木之长者。——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初长足时。——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一旦长成。——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长俊(长进;进步);长成(长大成人);长立(长大自立);长牙;长毛;长肉;长胖

(3) 抚育;使…成长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诗·小雅·蓼莪》

(4) 又如:长养(抚育培养);长育(养育)

(5) 滋长,助长,增长

而长寇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废奢长俭。——《汉书·杜钦传》

日日以长。——《世说新语·自新》

(6) 又如:长托(滋补身体);长美(增长美德);长傲(滋长傲气);长益(促进,增益);长消(消长,盛衰);长知识;此风不可长

(7) 崇尚

今汉家承 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废奢长俭,表实去伪。——《汉书·杜钦传》

(8) 做长官;为首领

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战国策》

(9) 升高(多指水位或物价)。后作“涨” 。如:长成(小孩长得高);长价;水长船高

名词

(1) 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吕氏春秋》

(2) 又如:科长;处长;长夫(码头搬运工的工头);长家(一家之长);长卿(六卿之长);长侯(诸侯之长)

(3) 年纪较大的人

长先而少从。——《庄子》

(4) 又如:长少(年长者与年少者)

(5) 姓

(6) 另见 cháng

英文翻译

long; length; excel in; leader

方言集汇

◎ 粤语:coeng4 zoeng2
◎ 潮州话:ciang5 ziang2 (chhîang chíang)

宋本广韵

shèng,chéng [sheng,cheng]
部首: 510
笔画: 11
五笔: DNN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SBT
四角: 53102

详细解释

chéng

名词

(1) 放在祭器里的谷物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

天子亲耕以共粢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2) 又如:粢盛

(3) 器皿,如杯、碗之类

旨酒一盛兮。——《左传·哀公十三年》。注:“一器也。”

食粥于盛。——《礼记·丧大记》

(4) 春秋时国名 。即郕。故址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动词

(1) 把东西放进去 。如:盛水不漏(喻说理严密);盛饭

(2) 用勺舀或运送 。如:给他自己盛汤

(3) 容纳 。如:礼堂能盛三千人

(4) 〈方〉∶居住;生活

豹子沟我也不想盛了,盛够了。—— 欧阳山《高干大》

(5) 整饬;端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

(6) 另见 shèng

shè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皿,成声。( chéng)本义:盛在祭器中的黍稷)

(2) 旺盛;兴盛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

国家之盛。——韩愈《送孟东野序》

物盛则衰。——《史记·蔡泽列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盛古(指远古兴盛时代);盛族(名门望族);盛气(气势旺盛);盛阳(旺盛的阳气)

(4) 茂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游大林寺》

(5) 又如:盛茂(茂盛)

(6) 丰盛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

俯祭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盛大;隆重

官盛任使。——《礼记·中庸》。疏:“谓官之盛大。”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8) 又如:盛作(犹大作);盛烈(盛大的功业);盛乐(盛大的乐曲);盛礼(盛大的礼仪)

(9) 众,多;极充足

盛,多也。——《广雅》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10) 又如:盛多(众多)

(11) 大,高,显赫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唐· 韩愈《师说》

(12) 美好

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红楼梦》第三回

(13) 又如:盛心(深厚美好的情意);盛轨(美好的典范);盛则(美好的法则);盛美(美善;称美);盛藻(华美的辞藻)

(14) 范围广大;广泛

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又如:盛行;盛传

副词

(1) 极力;表程度深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盛酌(盛情款待);盛言(极力申说);盛推(极力推许);盛道(极力称说);盛夸(极力夸大)

名词

(1) 极点;顶点

尧者,圣人之盛也。—— 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2) 姓

动词

(1) 赞美

盛夏后之致美。——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盛口(交口称誉);盛尊(尊贵至极);盛介(盛价。对别人的尊称);盛使(对对方办事人员的敬称);盛从(称对方仆从的客套话)

(3) 抚育

周公盛养 成王。——《书·大传·金縢》

(4) 又如:盛养(培育)

(5) 另见 chéng

英文翻译

abundant, flourishing; contain; fill

方言集汇

◎ 粤语:sing4 sing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n2 shin5 [沙头角腔]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g4 sin2 sin4 [海陆丰腔] shin5 [宝安腔] sin2 | sin5 [台湾四县腔] siin5 [梅县腔] shin2 shin5 [陆丰腔] shin5 [东莞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ʑĭɛŋzjeng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shuāi,cuī [shuai,cui]
部首: 623
笔画: 10
五笔: YKG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WM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cuī

名词

(1)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共丧衰亦如之。——《周礼·天官·内司服》

无衰麻之服。——《荀子·礼论》

子墨衰緻, 梁弘御戎, 莱驹为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緻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

(3)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

动词

(1)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

(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

(3) 另见 shuāi

shuāi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冄( rǎn)。“冄”象草毛茸茸的样子。是“蓑衣”的“蓑”的本字。( suǒ)本义:蓑衣。)

(2)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衰则气复反入。——《素问·疟论》。注:“谓病衰退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衰末(衰落微末);衰旺(衰落与旺盛);衰季(衰微末世);衰废(衰败颓废);衰宗(殁落残败的宗族);衰门(寒门);衰薄(颓废浇薄。多指道德风尚)

(4) 减少;削弱

其周德之衰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小也。”

昔周道衰微。——《谷梁传序》。疏:“谓衰弱陵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5) 又如:风势渐衰;衰颓(衰败);衰止(衰减而止息);衰乏(衰退疲乏);衰色(指姿色衰减的女子)

(6) 枯萎;凋谢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雨洒江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辞·长歌行》

(7) 又如:衰红(凋谢的花);衰条(枯枝);衰黄(枯黄)

形容词

(1) 衰老

年衰志悯。——《淮南子·主术》。注:“老也。”

人之老也形盖衰。——《吕氏春秋·去宥》。注:“肌肤消也。”

而臣衰,窃爱怜之。——《战国策·战策》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衰颜(衰老的容颜);衰暮(老年;晚年);衰冗(衰老冗废);衰年(衰老之年);衰枯(衰老干枯);衰耄(衰老;年老糊涂)

(3)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4) 又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5) 衰弱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6) 又如:衰癃(衰弱多病);衰迈(衰弱老迈);衰困(衰弱困顿);衰窿(衰弱抱病)

(7) 懈怠

年既老而不衰。——《楚辞·涉江》。注:“懈也。”

(8) 又如:衰葸(懈怠畏惧);衰惰(怠惰);衰堕(懈怠)

(9) 另见 cuī

英文翻译

decline, falter, decrease; weaken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seo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i1 sui1 [沙头角腔] soi1 [陆丰腔] soi1 [台湾四县腔] soi1 sui1 [梅县腔] soi1 sui1 [海陆丰腔] soi1 sui1 [东莞腔] soi1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oi1 [宝安腔] s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楚危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chrye/chweʧʰĭ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