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臂

qiè bì [ qie bi]
繁体 鍥臂
注音 ㄑ一ㄝˋ ㄅ一ˋ

词语释义

谓割臂刺血。古代订盟约时用以表示坚定不移。

词语解释

  1. 谓割臂刺血。古代订盟约时用以表示坚定不移。

    南朝 梁 王金珠 《欢闻变歌》之五:“鍥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姬向与 閔 某善,有鍥臂盟。”

引证解释

⒈ 谓割臂刺血。古代订盟约时用以表示坚定不移。

南朝梁王金珠《欢闻变歌》之五:“鍥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
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姬向与閔某善,有鍥臂盟。”

锲臂的网络释义

锲臂

  • qiè bì ㄑㄧㄝ ˋ ㄅㄧˋ
  • 锲臂(锲臂)
  • 谓割臂刺血。古代订盟约时用以表示坚定不移。 南朝 梁 王金珠 《欢闻变歌》之五:“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补遗》:“姬向与 闵 某善,有锲臂盟。”
  • 汉字详情

    qiè [qie]
    部首: 506
    笔画: 14
    五笔: QDHD
    五行:
    仓颉: OPQHK
    四角: 877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契( )声。本义:镰刀) 同本义

    锲,镰也。——《说文》

    刎镰,一曰小镰,南方用以乂谷。——《六书故》引蜀本》

    刈钩,自关而西,或谓之锲。——《方言五》

    (2) 又如:锲刀(镰刀)

    动词

    (1) 假借为“洯”。用刀子刻

    锲其轴。——《左传·定公四年》。注:“刻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2) 又

    锲而不舍。

    (3) 截断

    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左传》

    英文翻译

    sickle; cut, carve, engrave

    方言集汇

    ◎ 粤语:kit3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bì,bei [bi,bei]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NKUE
    五行:
    吉凶:
    仓颉: SJB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bei

    (1) ——见“胳臂”( gēbei)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2)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4)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6)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7)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动词

    (1) 放在胳膊上 。如:臂鹰(使鹰停在手臂上。即架鹰。引申为打猎)

    (2) 另见 bei

    英文翻译

    arm

    方言集汇

    ◎ 粤语:be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3 [陆丰腔] bi3 pi6 [海陆丰腔] bi3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客英字典] bi3 [梅县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宝安腔] bi3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卑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jeh/piehpĭe

    锲臂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