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铎

líng duó [ ling duo]
繁体 鈴鐸
注音 ㄌ一ㄥˊ ㄉㄨㄛˊ

词语释义

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铃铛。

词语解释

  1. 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 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 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引证解释

⒈ 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洪迈《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⒉ 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曹寅《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唐孙华《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⒊ 铃铛。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铃铎的网络释义

铃铎

  • “铃铎”,乐器名;也叫做“手铎”、“手铃”、“宝铎”、“风铎”、“檐铎”。——这些“铃铎”,各为“铃”的一种,都是用“金、铜、铁”等金属所制造的。
  • 汉字详情

    líng [ling]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WYC
    五行:
    吉凶:
    仓颉: OPOII
    四角: 88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令声。本义:金属制成的响器。又为打击乐器。形似钟而小)

    (2) 同本义

    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周礼·春官·巾车》

    (3) 又如:铃杵(一种有柄的铃);铃语(风铃的声音);铃铎(挂在楼阁寺院檐角的铃);铃铛寿星(小儿帽子及手镯上的点缀饰品。寿星钉于帽上,铃铛挂于镯上,因此用于譬喻一切零星的点缀物品)

    (4) 铃的鸣响或声音,可作为信号 。如: 上、下课铃

    (5) 铃状物 。 如:铃柝(打更用的梆子);棉铃; 杠铃

    英文翻译

    bell

    方言集汇

    ◎ 粤语:ling1 ling4

    宋本广韵

    duó [duo]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CFH
    五行:
    仓颉: OPEQ
    四角: 8775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大铃)

    (2) 同本义

    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说文》

    徇以木铎。——《周礼·小宰》

    告寡人以事者,击铎是也。——《淮南子·泛论》

    (3) 又如:铎语(祭祀神灵时,用铎声节歌舞以祭);铎头瘟(呆瘟神)

    (4) 挂在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洛阳伽蓝记》

    动词

    刺;啄

    你还把热舌头铎我!——《西游记》

    英文翻译

    bell;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do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