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辆

tiě lù chē liàng [ tie lu che liang]
注音 ㄊ一ㄝˇ ㄌㄨˋ ㄔㄜ ㄌ一ㄤ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铁路车辆 tiělù chēliàng

(1) 铁路部门拥有并使用的有轮车辆(如机车、客车或货车)

railway rolling stock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railway rolling stock] 铁路部门拥有并使用的有轮车辆(如机车、客车或货车) 铁路车辆是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工具。铁路车辆按照用途分为铁路客车、铁路货车两大类。由于不同的目的、用途及运用条件,使车辆形成了许多类型,但其构造基本相同,大体均由六部分构成:车体、车体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车辆内部设备。

铁路车辆的网络释义

铁路车辆

  • 铁路车辆是铁路运输部门用以运输旅客和货物的运载工具。铁路车辆分为客车和货车两大类。属于客车的有: 运送旅客用的硬座车、硬卧车、软座车、(软卧车、供旅客膳食用的餐车、运送行李和邮件用的行李车和邮政车,以及供特殊用途的客车,如供国家机关人员和铁路职工办公用的公务车及其附属车、设有医疗设备的医务车、设有热力动力等试验设备的试验车等);货车类型较多,随所装货物不同而装有不同的车体,通常货车有平车(装运木材、钢材、机器、集装箱、拖拉机、汽车等货物用)、敞车(装运不怕日晒和潮湿的一般货物用)、棚车(装运贵重和怕日晒、潮湿的货物用)、罐车(装运液体、液化气体和压缩气体货物用)、保温车(装运防冻或防腐货物用)五种。此外,还有各种用途的货车,如装运超限或笨重货物用的长大货物车、主要供装煤炭用的煤车、装运各种矿石和矿粉等货物用的矿石车、装运散装水泥用的水泥车、装运鱼苗和活鱼用的活鱼车等。铁路车辆一般均由车体、走行部分、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和车辆内部设备(如客车的给水、暖气、通风和空调、车电装置等设备;保温车的各种降温和升温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铁路车辆的性能参数有:自重、载重、容积、定员、自重系数、比容系数、构造速度、轴重、每延米轨道载重。车辆主要尺寸为:车辆全长、车辆定距、车体长宽高、车辆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地板面高度。
  • 铁路车辆造句

    例如,三菱将中国生产的水泥制造设备销往越南,并且认为将来有机会向印度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推销中国制造的铁路车辆。
    在轮船、铁路车辆和直升飞机领域,采埃孚集团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速箱专家。
    红外线轴温探测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车辆轴温动态自动监测。
    本文分析了集装单元列车对铁路车辆工业和运输部门的促进作用。
    运用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建立铁路车辆曲线通过模型动力方程、曲线梁桥模型及其动力方程。
    再次以南昌铁路局某车辆段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前后变化为例,说明执行新资产减值准则对铁路车辆系统的影响。
    铁路车辆用弹簧的种类虽多,但最常用的还是簧料截面为圆形的螺旋弹簧。
    铁路车辆。辅助旋转电机。技术布局。
    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所有铁路车辆上,包括那些机车、客车和火车。
    中国企业还可能参与未来的竞标,尤其是在铁路车辆的供应方面。
    依据相关理论,对国内铁路车辆行业的特征、营销环境、市场需求、购买者行为以及行业内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
    三种新型粘弹性阻尼材料应用于铁路车辆降低车内噪声。
    铁路运输设备。标准轨距铁路车辆的法兰互联装置的连接。尺寸、连接测量和公差。
    针对铁路车辆轮轴内部的缺陷,研究了一种轮轴超声波智能探伤系统。
    耐候钢是制造铁路车辆的主要材料。
    尤其是在车辆转向架的几种表面清理方案比较中,优选出抛丸处理技术为最佳方案,为铁路车辆检修技术装备的选型及定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型缓冲器是铁路车辆运输过程中用于抗冲击的关键部件,推力锥作为其中的主要传力零件,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都非常高。

    汉字详情

    tiě [tie]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R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PHQO
    四角: 857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臷( zhì)声。本义:化学元素。符号Fe。一种很重的可锻、有延展性和有磁性的、主要是两价和三价的金属元素,纯铁为银白色,但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2) 同本义

    铁,黑金也。——《说文》

    铁锁长三丈。——《墨子·备穴》

    邯郸郭纵以冶铁成业。——《史记·货殖列传》

    (3) 又如:铁冶(冶铁工场);铁山(产铁的矿山);铁石(铁与石;铁矿石);铁锡(铁和锡);铁砂(含铁的矿砂);铁炭(铁和炭);铁皮(铁的外层);铁精(纯铁)

    (4) 铁制的器物

    柄铁折叠环复——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铁花(金属器物的光泽);铁戒尺(佛教徒戴在头上的环形物);铁尺(铁戒尺;用来体罚的铁板子);铁锚(用来作为停船时稳定船身的铁制大钩子);铁鼓(铁制的战鼓);铁绠(铁索,铁绳);铁牌(铁制的牌子);铁钵(铁制的钵。僧人化缘求食的用具);铁钩(铁制的钩子);铁箍(铁制的圆环,用以箍物。如木桶之类可用铁箍箍住,使不松开)

    (6) 指兵器 。

    (7) 如:铁蒺藜骨朵(古代的一种兵器,以铁或硬木制成,为一长棒,顶端为附有铁刺的长圆形头);铁蒺藜(军用的铁制三角物,尖刺如蒺藜籽。常布设于地上或浅水中,阻碍人马、车辆行动);铁兵(铁制兵器);铁杖(铁制的棍棒);铁衣(用铁片制成的战衣)

    (8) 赤黑色的马

    乘玄路,驾铁骊。——《礼记·月令》

    (9) 古丘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北

    (10) 姓。

    (11) 如:铁力(复姓);铁弗(复姓);铁伐(复姓)

    形容词

    (1) 黑色 。

    (2) 如:铁色(像铁的颜色。即铁灰色);铁骢(毛色青黑的马);铁骊(毛色青黑如铁的马);铁连钱(指马身上黑色的钱形斑点);铁藓(黑色苔藓)

    (3) 比喻坚固 。

    (4) 如:铁郭(形容外城坚固如铁);铁壁(比喻城壁或屋壁的坚固);铁纱帽(比喻稳固的官职);铁脚板(形容善于长途行走的脚);铁屋(比喻监狱)

    (5) 比喻坚强不屈;强硬 。

    (6) 如:铁石(比喻意志坚强刚毅);铁誓(坚定不二、至死不变的誓言);铁砚未穿(除非铁砚磨穿,所定志向决不动摇。比喻意志坚定,未达既定目的,决不改变);铁心肠(形容意志坚定,不为感情所动)

    (7) 驳不倒的 。

    (8) 如:铁的事实

    (9) ∶油煎(炸)的 。

    (10) 如:铁雀

    动词

    (1) 下决心 。

    (2) 如:残酷的现实使他铁了心

    (3) 板着面孔(表情严肃) 。

    (4) 如:他总是铁着脸

    英文翻译

    iron; strong, solid, firm

    方言集汇

    ◎ 粤语:tit3
    ◎ 潮州话:tih4

    宋本广韵

    [lu]
    部首: 717
    笔画: 13
    五笔: KHT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MHER
    四角: 671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3)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人);路次(路途,途中);路村(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路票(通行证);路货(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走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强弱;结交朋友长久,才知人心的善恶)

    (4) 路程;行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5) 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登仕路。——清· 周容《芋老人传》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路子(指门路)

    (7) 通“辂”。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 又如: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路马(古代天子、诸侯所乘路车的马)

    (9) 君王居住的地方 。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10) 地区;方面;路线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11) 又如:路塍(田埂)

    (12) 比喻权位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13) 铁路 。如:路矿(铁路和矿山的合称);路员(铁路上的工作人员)

    (14) 种类;类型 。如:路数(指类型)

    (15) 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烽火扬州路。—— 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又如:路分(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动词

    (1) 经过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2) 通“露”。暴露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3) 通“露”。败坏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形容词

    (1) 通“露”。裸露 。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露宿)

    (2) 大 。如:路弓(大弓);路台(高大的台)

    英文翻译

    road, path, street; journey

    方言集汇

    ◎ 粤语:l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u6 [东莞腔] lu3 [沙头角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3 [梅县腔] lu3 [客英字典] lu5 [陆丰腔] lu6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洛故去聲開口一等luloh/luh
    chē,jū [che,ju]
    部首: 405
    笔画: 4
    五笔: LG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KQ
    四角: 40500

    详细解释

    chē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有多种写法。象车形。本义: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

    (2) 同本义

    車,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说文》。按,横视之肖,或云车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

    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考工记·舆人》

    车从马。——《左传·闵公元年》

    车斑内外。——《国语·晋语》。注:“车雷也。”

    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晓驾炭车辗冰辙。——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开车;安步当车;杯水车薪;闭门造车;螳臂当车;车两 (古谓车一乘为一两);车盖(古代车上的伞形车篷。亦指具有此种车篷的车辆);车辐(连接车轮的边缘和车轮中心的直木条);车马辐辏(形容车马拥挤的情况)

    (4) 特指战车,兵车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5) 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 。如:水车;纺车

    (6) 牙床 。如:车辅相依(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比喻事物互相依存)

    (7) 姓

    动词

    (1) 乘车

    济济群英,车的车,步的步,陆续来了。——清· 心青《女界文明灯弹词》

    (2) 用车床切削或使之成形 。如:车零件;车出一副桌子的腿

    (3) 用水车升高水位 。如:车水(用水车排灌)

    (4) 转动(多指身体) 。如:他又车过来对我说,他的背痛

    量词

    (1) 计算一车所载的容量单位。如:两车干柴

    (2) 另见

    名词

    (1) 国际象棋中的一种棋子,它可以顺着平行于棋盘边的路随便走多少方格,假如没有其它棋子阻挡的话

    (2) 中国象棋棋子的一种 。如:舍车保帅

    (3) 另见 chē

    英文翻译

    cart, vehicle; carry in cart

    方言集汇

    ◎ 粤语:ce1 geoi1
    ◎ 潮州话:cia1 ge1

    宋本广韵

    liàng [liang]
    部首: 405
    笔画: 11
    五笔: LGMW
    五行:
    仓颉: KQMOB
    四角: 41527

    详细解释

    量词

    (1) (形声。从车,两声。古代的车一般有两个轮子,故车一乘即称一两,后来写作“辆”,总称为“车辆”)

    (2) 用于车,指单个数 。如:三辆小轿车

    (3) 指鞋一双

    一辆小鞋儿。——汤显祖《紫钗记》

    英文翻译

    numerary adjunct for vehicles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