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盂

bō yú [ bo yu]
繁体 缽盂
注音 ㄅㄛ ㄩ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1.亦作"钵釪"。 2.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钵釪”。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 刘 听 林公 讲, 王 语 刘 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復更听, 王 又曰:‘自是鉢釪后 王 何 人也?’” 唐 岑参 《太白胡僧歌》:“窗边锡杖解两虎,牀下鉢盂藏一龙。”《西游记》第五三回:“圣僧啊,这鉢盂饭是 孙大圣 向好处化来的。”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钵釪”。僧人的食器。亦指传法之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刘听林公讲, 王语刘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復更听, 王又曰:‘自是鉢釪后王何人也?’”
唐岑参《太白胡僧歌》:“窗边锡杖解两虎,牀下鉢盂藏一龙。”
《西游记》第五三回:“圣僧啊,这鉢盂饭是孙大圣向好处化来的。”

钵盂的国语词典

出家人的饭器。「钵」文献异文作「钵」。

钵盂的网络释义

钵盂

  • 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斋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
  • 钵盂造句

    舍利子发指眦裂,法宝钵盂直接被他用手捏碎成八块,八块钵盂火箭似得射入云中,舍利子结狮子印后一声爆喝“大慈大悲光明咒。
    这钵盂被埋在地下,上面造起一座塔来镇压她,这塔就是竖立在西湖边上的雷峰塔。
    最后还是如来老佛爷道出六耳真身并用金钵盂罩住,才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
    于此,鸿钧也是光芒包裹全身,只见左手执杖,右手捧钵盂,杖有九节,墨色一片,钵盂内存净水,身后有四灵显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吼声阵阵,威风凛凛。
    我抓着紫金钵盂站了起来,内心狂喜,师父啊,徒儿早就知道您老人家年高德勋不会忽悠我的。
    刚刚你敲打钵盂的声音的确比烟花之地那些丝竹之音好听的多。
    朕还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
    有时也用同样的姿态手持钵盂。
    四人同样轻车熟路的找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拿起铁杵,开始研磨起放入钵盂当中的矿石。
    只见秦瑶静扭身从旁边的炕柜里取出一支钵盂大的灰色龟甲,还有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钱。
    后来,白蛇娘娘中了法海禅师的计策,被骗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
    左手持定印并托盛满甘露的玻璃钵盂,身着红丝三法衣,于莲花月轮之上法金刚跏趺坐。
    定元塔迎风暴涨到数百丈高下,巍然耸立在虚空之中一动不动!相对于定元塔的纹丝不动,敌人的紫金钵盂可谓是蚍蜉撼大树,不外如是!毕竟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在这一刻无论是叶凡的青铜古灯,还是庞博的大雷音寺铜匾,亦或是周毅等人的钵盂等,内蕴的神辉都在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且汇聚到了一起。
    洲把乞讨的钵盂摇得哗啦作响,而中国却径直走了过去,对此视而不见。
    万般无奈之下,于成龙只好到黄州城外,钵盂峰顶的青云塔上,遥祭亡母。

    汉字详情

    [bo]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SGG
    五行:
    仓颉: OPDM
    四角: 857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2)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吾一瓶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钵盂(佛家语。是僧侣的覆钟状饮食器皿);钵多罗(佛家语。僧侣的食器)

    (4) 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如:瓦钵;饭钵;粥钵

    英文翻译

    earthenware basin; alms bowl

    方言集汇

    ◎ 粤语:but3
    ◎ 潮州话:buah4

    宋本广韵

    [yu]
    部首: 510
    笔画: 8
    五笔: GFL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DBT
    四角: 101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皿,于声。皿表示器皿。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2) 同本义

    盂,饮器也。——《说文》

    置守宫盂下。——《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史记·滑稽列传》

    (3) 又如:盂方水方(水因器成形。喻上行下效);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饭碗);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4) 盛饭的器皿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汉书》

    英文翻译

    basin; cup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台湾四县腔] ji2 [东莞腔] ji3 [梅县腔] j2 [客语拼音字汇] yi1 [宝安腔] ji2 j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羽俱平聲合口三等yo/hiu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