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货两讫

qián huò liǎng qì [qian huo liang qi]

词语释义

两讫 liǎngqì 商业用语,指卖方货已付清,买方款已付清

汉字详情

qián [qian]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G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OPIJ
四角: 837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戔( jiān)声。( jiǎn)本义:农具名,即铁铲。上古时期曾以农具作为交易媒介,其后铸造货币又仿其形为之,因此引申为货币、钱财)

(2) 金属货币。特指铜钱

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 秦废贝行钱。——《说文解字》 锴注

龟贝金钱。——《史记·平准书》。索隐:“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国语·周语》。注:“钱者,金币之名,古曰泉,后转曰钱。”

下有积钱。——《史记·天官书》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钱覆其上。——宋· 欧阳修《归田录》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3) 又如:钱眼(铜钱中的方孔。喻指金钱);钱价(铜钱折合成银两的价格);钱范(铸造金属货币用的模子);钱幕(钱镘。钱币的背面);钱缗(穿钱的绳子);钱品(钱的质地、形制);钱花花(小钱,铜板)

(4) 钱财,货币的通称 。如:钱侩(经营钱庄的商人);钱谷幕友(官府主持钱粮事务的幕僚);钱引(宋代纸币名。徽宗大观元年,把贬值的交子改为钱引)

(5) 像铜钱的东西

空室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一名绿钱。——晋· 崔豹《古今注》

(6) 纸钱 。如:钱垛(成串的纸钱)

量词

(1) 衡名

(2) 公制重量单位。一公斤的十分之一为一公两。一公两的十分之一为一公钱

(3) 市制重量单位。中国市制中计算质量和重量的一种单位。以前是一市斤的十六分之一(现在是十分之一)为市两,一市两的十分之一为一市钱

(4) 旧营造库平制。两的十分之一为钱

英文翻译

money, currency, coins

方言集汇

◎ 粤语:cin2 cin4

huò [huo]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WXM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PBO
四角: 24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

(2) 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

货,财也。——《说文》

二曰货。——《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

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司货。——《礼记·曲礼》

多货则伤于德。——《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患货之不足。

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蠹》

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

治行则货积。——《商君书·立本》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货儿(货郎);货易(即贸易);货财(财物);货贿(金玉布帛,即财物)

(4) 钱币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易·系辞下》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宋书·刘秀之传》

(5) 又如:货布(古代钱币名。王莽时所铸。又泛指货币);货贝(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货法(货币流通的法令);货泉(王莽时货币名。亦指货币的通称)

(6) 货物,具有经济用途或者能满足经济上的某种需要的东西 。如:百货;送货上门;上等货;货真价实;货全部合格;发货;到货;卸货;装货;货包(货物包裹)

(7) 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玩笑语) 。如:蠢货;宝货;货头(货色,东西。多用于对人蔑称)

动词

(1) 买进,卖出

所货西洋珠。——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货卖(出售);货卜(卖卜;卖卦);货畚(售畚箕);货与(卖给;效力);货产(典卖财产)

(3) 贿赂

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货贿(以财物贿赂官吏);货求(谓受贿);货赂(贿赂);货遗(贿赂)

(5) 购买 。如:货取(买进);货买(购买,采购);货籴(买进谷物)

英文翻译

goods, commodities, products

方言集汇

◎ 粤语:fo3

宋本广韵

liǎng [liang]
部首: 105
笔画: 7
五笔: GMWW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OOB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量词

(1) 二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词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词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英文翻译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5
◎ 潮州话: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宋本广韵

[q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TNN
五行:
仓颉: IVON
四角: 38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乞声。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本义:绝止;完毕)

(2) 同本义

讫,止也。——《说文》

毋讫籴。——《谷梁传·僖公九年》

天既讫我殷命。——《书·西伯戡黎》。传:“天既毕讫殷之王命。”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书·吕刑》。传:“非绝于威,惟绝于富。”

讫不肯拜使者。——《汉书·西域传上》

言讫。——唐· 李朝威《柳毅传》

用讫。——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言讫不见。——清· 魏禧《大铁椎传》

讫籴(终止籴粮);讫毕(完毕);讫竟(终止;了结);讫成(完成);讫工(讫功。竣工);讫情尽意(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讫尽(一点不剩,穷尽)

(3) 通“迄”。到,至

声教讫于四海。——《书·禹贡》

讫今(至今);讫至(到,至)

副词

(1) 尽;都

民讫自若。——《书·秦誓》

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后汉书·礼仪志上》

(2) 毕竟;终究

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汉书·西域传》

助词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了”

李大于 郑县令面上打讫一拳,有伤。—— 沈仲纬《刑统赋疏》

英文翻译

finish; conclude, stop; exhaust

方言集汇

◎ 粤语:gat1 ngat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