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手

diào gān shǒu [ diao gan shou]
繁体 釣竿手
注音 ㄉ一ㄠˋ ㄍㄢ ㄕㄡˇ

词语释义

1.钓鱼人。借指隐居者。

词语解释

  1. 钓鱼人。借指隐居者。

    唐 杜牧 《途中一绝》:“惆悵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 长安 。”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两湖徙鱼》之二:“我亦江湖钓竿手,误逐轻车从下瀨。” 朱孝臧 《洞仙歌·丁未九日》词:“浮云千万态,迴指 长安 ,却是江湖钓竿手。”

引证解释

⒈ 钓鱼人。借指隐居者。

唐杜牧《途中一绝》:“惆悵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两湖徙鱼》之二:“我亦江湖钓竿手,误逐轻车从下瀨。”
朱孝臧《洞仙歌·丁未九日》词:“浮云千万态,迴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

钓竿手的网络释义

钓竿手

  • 唐 杜牧 《途中一绝》:“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 长安 。”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两湖徙鱼》之二:“我亦江湖钓竿手,误逐轻车从下濑。” 朱孝臧 《洞仙歌·丁未九日》词:“浮云千万态,回指 长安 ,却是江湖钓竿手。”
  • 汉字详情

    diào [diao]
    部首: 506
    笔画: 8
    五笔: QQ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PPI
    四角: 87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勺声。本义:以钩饵取鱼)

    (2) 同本义

    钓,钩鱼也。——《说文》

    以钓于淇。——《诗·卫风·竹竿》

    子钓而不纲。——《论语》

    闲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3) 又如:钓蛤蟆

    (4) 引申为诱取

    而晋献以璧马钓之。——《淮南子·主术》。注:“取也。”

    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汉书·公孙宏传》

    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银雀山汉墓竹简》

    (5) 又如:钓名(作伪以求取名誉);钓奇(以奇货谋取大利);钓誉(求取名声。钓名沽誉的省称)

    名词

    钓钩 。如:起钓

    英文翻译

    fish; fishhook; tempt, lure

    方言集汇

    ◎ 粤语:diu3

    宋本广韵

    gān [gan]
    部首: 624
    笔画: 9
    五笔: TF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MJ
    四角: 884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2)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竿,竹梃也。——《说文》

    籊籊竹竿。——《诗·卫风·竹竿》

    禁藏母拊竿。——《管子》

    竿殳之所揘毕。——张衡《西京赋》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竿殳(竹杖);竿首(竹竿顶端);竿头(竹竿的顶端)

    (4) 通“简”。竹简

    不离苞苴竿牍。——《庄子·列御寇》

    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宋· 朱彧《萍洲可谈》

    (5) 又如: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

    (6) 特指钓竿 。如:垂竿;竿纶(钓竿与钓线)

    (7) 指竹篙 。如:竿枻(竹篙和船桨)

    量词

    (1) 计算长状物的单位,竹一根为一竿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西游记》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

    (2) 方言。用于抽旱烟

    约摸咂完一竿叶子烟的时候,…听见…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脚步声。——《大波》

    动词

    (1) 以竿悬挂

    应元乘月黑,束槀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间。——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竿旌(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竿首(用竿悬首)

    (3) 通“干”。请托

    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后汉书·董卓传》注

    (4) 又如:竿摩(干求,请托)

    英文翻译

    bamboo pole; penis

    方言集汇

    ◎ 粤语:go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gon3 [客英字典] gon1 gwon1 [海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陆丰腔] gon1 [东莞腔] g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寒平聲開口一等kɑnkan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