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耳

tí hú guàn ěr [ti hu guan er]

词语释义

如饮醍醐 rúyǐntíhú 佛教用语。喻指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思想豁然开朗 醍醐: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喻指最高佛法 。

汉字详情

[ti]
部首: 714
笔画: 16
五笔: SGJH
五行:
仓颉: MWAMO
四角: 1668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最精纯的酥酪 。

(2) 如:醍醐

英文翻译

essential oil of bu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ta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2 ti3 [台湾四县腔] ti2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2 [梅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宝安腔] ti2 | ti3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杜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dʰieide/dei
[hu]
部首: 714
笔画: 16
五笔: SGDE
五行:
仓颉: MWJRB
四角: 17620

详细解释

——“醍醐”( 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英文翻译

purest cream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宝安腔]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gho/huɣu
guàn [guan]
部首: 331
笔画: 20
五笔: IAK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TRG
四角: 341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雚( guàn)声。本义:灌水)

(2) 同本义

灌,灌水也。出庐江雩娄北入淮。——《说文》

(3) 灌水,源出河南省商城县南,东北经固始县西南曰曲河,北合史河流入淮水

(4) 丛生的树木

灌木,丛木。又,木族生为灌。——《尔雅》

灌,丛也。——《小尔雅》

集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者,则无疑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灌木;灌莽;灌丛

动词

(1) 浇;灌溉

灌,浇也,渍也。——《广韵》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庄子·逍遥游》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促织》

引河水灌民田。——《史记·西门豹列传》

(2) 又如:灌植(浇水培植);灌濡(浇灌润泽);灌渎(灌溉用的小沟渠);灌畦(灌溉种菜);灌蔬(栽培菜蔬)

(3) 流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4) 又如:灌溢(流布);灌澍(灌注,流泻);灌洗(冲洗)

(5) 强行使喝下

不能饮者以筒灌其中。——《韩非子·说疑》

(6) 又如:灌米汤(恭维);灌口(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

(7) 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

灌用郁鬯。——《礼记·礼器》

(8) 又如:灌地(洒酒于地,求神降临)

(9) 盥洗 。如:灌手(洗手);灌澡(佛教语。即沐浴);灌沐(盥洗);灌佛(浴佛,灌洗佛像)

(10) 饮酒 。如:灌丧

(11) 浇铸

烁一鼎之铜,以灌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汉· 王充《论衡·奇怪》

(12) 又如:灌辟(冶铸,冶炼)

(13) 装入 。如:灌肠

(14) 录音 。如:灌音;灌制

英文翻译

pour; water; irrigate, flood

方言集汇

◎ 粤语:gun3
◎ 客家话:[梅县腔] gwon5 [海陆丰腔] gon5 kwan5 [东莞腔] gon5 [陆丰腔] gon5 [宝安腔]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5 kwan5 [客语拼音字汇] gon4 guon4 [客英字典] gwon5 kw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玩去聲合口一等kuanh/kuannʔwan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