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盗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窃取国家宝物的人。
《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六曰为邦盗。” 郑玄 注:“窃取国家之宝藏者。”
引证解释
⒈ 窃取国家宝物的人。
引《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六曰为邦盗。”
郑玄注:“窃取国家之宝藏者。”
邦盗的网络释义
邦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2) 同本义
邦,国也。——《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
利用为依迁邦。——《易·益》
协和万邦。——《书·尧典》
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后非众罔与守邦。——《国语·周语》
(3) 汉避高祖讳,多以国易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及公子返晋邦、瘵兵伐 郑,大破之。——《韩非子·喻老》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4) 又如: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地方);邦家(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邦国(诸侯的封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泛指国家)
(5) 泛指国家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6) 又如:邻邦;盟邦;邦典(国家的法令制度)
(7) 疆界,边界 。如:邦墓(周代邦域中人民聚族而葬的墓地)
(8) 国都,大城镇
逼迫迁旧邦,拥王以自疆。——《悲愤诗》
(9) 泛指地方
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博物志》
(10) 姓
动词
封,分封
设五等,邦群后。——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ng1 [东莞腔] bong1 [客语拼音字汇] bong1 [陆丰腔] bang1 [宝安腔] bong1 [台湾四县腔] bang1 [客英字典] bang1 [梅县腔] ba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邦 | 博江 | 幫 | 江 | 平聲 | 江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prung/peong | pɔ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如:盗税(逃避纳税)
名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如:盗乱(盗匪之乱)
副词
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to6 [梅县腔] tau5
◎ 潮州话:da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