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政策
词语释义
遏制政策的网络释义
遏制政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曷声。本义:抑制;阻止,阻拦)(2) 阻止
遏,止也。——《尔雅·释诂》
君子以遏恶扬善。——《易·大有卦》
夏王率遏众力。——《书·汤誓》
胜殷遏 刘。——《诗·周颂·武》
式遏寇虐。——《诗·大雅·民劳》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
锄其直,遏其生气。——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又如:遏捺(按捺,遏止);遏密(指皇帝死后禁绝演奏作乐);遏讼(阻止诉讼);遏塞(阻塞);遏刘(抑制暴乱,阻止杀伐)
(4) 断绝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
(5) 又如:遏佚(断绝;丧失);遏绝(诛灭;灭绝)
(6) 阻击;抵御 。如:遏截(邀截;拦截);遏夺(拦路抢劫);遏御(阻挡防御)
(7) 伤害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诗·大雅·文王》
(8) 遮拦;遮蔽
扑击遏夺。——《吕氏春秋·安死》
片善亦不遏。——孟郊《投所知》
(9) 又如:遏阳(遮阳);遏逸(掩盖和丢弃);遏隐(遮掩;掩盖)
名词
堰
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水经注·鲍丘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ot7 [宝安腔] ot7 [客英字典] ot7 [梅县腔] ot7 [台湾四县腔] ot7 [客语拼音字汇] od5
◎ 潮州话:何安1(喝)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遏 | 烏葛 | 影 | 曷 | 入聲 | 曷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ʔɑt | qat/a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2) 同本义
制,裁也。——《说文》
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淮南子·主术》
制彼裳衣。——《诗·豳风·东山》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
(3) 又如:制割(裁剪切割);制义(制宜,裁断适宜);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研究制造);配制;提制(提炼制造);精制;中国制
(4) 制定,用文字规定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节》
今也,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
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盐铁论·刑德》
周之王也,制礼。——《左传·哀公七年》
(5) 又如:制宜(谓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制则(制定法度);制立(建立制度);制改(改制。谓制定典章革除弊端)
(6) 控制;制服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威制豪强。——《汉书·赵广汉传》
制其兵。——汉· 贾谊《过秦论》
(7) 又
制六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8) 又
自制足之。
(9) 又如:制屈(制伏;使屈服);制地(控制土地);制驭(控制驾驭);制御(统治,控制)
(10) 抑制,限制,忍住
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商君书·画策》
(11) 又如:制劫(牵制);制使(制约);制遏(抑制);制约(限制约束);制限(限制);制缚(制约束缚);制防(限制防范)
(12) 主管 。如:制兵(统辖军队);制局(职掌内府器杖兵役的机构)
(13) 裁决,决断
行无专制。——《淮南子》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 知伯, 晋哀公不得有所制。——《史记·晋世家》
(14) 通“质”。抵押
昔不谷先委制于越君。——《国语·吴语》
委制于吴。——《国语·越语》
名词
(1) 规章,制度
擅作典制。——《史记·礼书》
虽有典制。——《三国志·孙权传》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2) 又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 又如:公制;制令(制度法令);制象(制度,法制);制号(制度号令);制节(制度适宜);全民所有制
(4) 式样
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陶潜《桃花源诗》
其制稍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制样(犹样式)
(6) 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守父母之丧为制
因在制中,不便行礼。——《红楼梦》
(8) 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史记·汲黯列传》
制曰:“下京兆尹治。”——《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制曰(皇帝的诏书上说);制敕(皇帝的诏令)
(10) 各种有关的重量单位制 。如:常衡制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制。本义:裁制衣服)
(2) 同本义
製,裁也。——《说文》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制芰荷以为衣兮。——《楚辞·离骚》。注:“制,裁也。”
服短衣楚制。——《汉书·叔孙通传》
旌性行以制珮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3) 又如:制裁(裁制的式样);制芰(以芰荷之叶裁制衣裳。指象征芳洁的隐者之服)
(4) 制造,制作器物
牙机巧制。——《后汉书·张衡传》
所制蜡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制出将来。——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所制火药。——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制锦(制造美锦。引申为赞颂县令有政绩);制冷(人工制造低温(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制琢(制造雕刻)
(6) 撰写 。如:制文(撰写文章);制形(钩描轮廓);制作(写作;撰述);制述(著述);制碑(撰作碑文)
(7) 用炮炒等法炼成中药 。如:制剂(根据处方,按一定操作规程将药物加工制成药剂)
名词
(1) 作品,文章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宋书》
(2) 又如:佳制;鸿篇巨制
(3) 式样
通儒服, 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 楚制。——《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台湾四县腔] zih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e5 [海陆丰腔] zh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沙头角腔] zi5 [宝安腔] ze5 (zi5) [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chì)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制 | 征例 | 章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A | 蟹 | cjed/tjey | tɕĭɛ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2) 同本义
政,正也。——《说文》
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 又如:正己
(4)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
名词
(1) 政治;政事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
(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
(5) 政策;法令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7) 官长;主事者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8) 又如:学政;盐政
(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
(10) 政权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2) 朝廷;政府机关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1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n5 [东莞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陆丰腔] zhin5 [梅县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5 [海陆丰腔] zhin5 [台湾四县腔] tsi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政 | 之盛 | 章 | 清開 | 去聲 | 敬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tɕĭɛŋ | cjengh/tjenq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朿(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词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g5 ced5 [台湾四县腔] cet7 cak7 [客英字典] cet7 cak7 [海陆丰腔] cet7 cak7 [梅县腔] cet7 [沙头角腔] ciet7 [陆丰腔] cet7 [宝安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策 | 楚革 | 初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chrek/chaek | ʧʰæ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