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元稹《拓村镇州制》:“如王迁凑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成语用法
遂迷不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引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如王廷凑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亦作“遂迷忘反”。 《南齐书·顾宪之传》:“窃寻民之多伪,实由宋季军旅繁兴,役赋殷重,不堪勤剧,倚巧祈优,积习生常,遂迷忘反。”
遂迷不寤的网络释义
遂迷不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uí
(1) —如“半身不遂”(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2) 另见
suì
动词
(1) (形声。从辵(
))(2) 同本义
遂,亡也。——《说文》
(3) 行,往
遂,往也。——《广雅·释诂一》
不能遂。——《易·大壮》
遂贤良。——《礼记·月令》
(4) 又如:遂行(通行;顺适地进行)
(5) 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唐· 李中碧《庐山》
王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6) 又如:遂怀(遂愿);遂隐(满足隐遁的愿望);遂初(旧时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本愿)
(7) 顺利地完成;成功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四者无一遂。——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令遂前功。——《后汉书·班超传》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遂初(辞官归隐,达到原来的愿望);遂过(促成过失);遂志(实现志愿;满足愿望);遂事(成就事业;完成某事);遂功(成功。建立功业)
(9) 推荐或举荐 。如:遂贤(荐举贤能之士);遂能(荐举贤能之士);遂良(荐举贤良之士);遂材(荐举才能之士);遂举(进举,进用)
(10) 通达
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商君书·箅地》
(11) 又如:遂达(通达)
(12) 表明 。如:遂威(展示威力)
(13) 生长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淮南子·修务》
(14) 又如:遂长(生长;成长);遂字(生长,成长)
(15) 养育 。如:遂成(养成;成就);遂生(养生);遂滋(养育;滋养)
(16) 顺从,如意 。如:天遂人愿;遂罪(顺受其罪);遂过(顺成过失;掩饰过失)
(17) 顺应;符合 。如:不遂;遂非(顺着过错去做而不改悔);遂性(顺应本性)
(18) 决断
春秋之义亡遂事, 汉家之法有矫制。——《汉书·冯奉世传》
(19) 又如:遂事(决断事情);遂疑(决疑)
(20) 因循,拖拉 。如:遂迷不悟(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21) 延续 。如:遂哀(哀而不止)
(22) 坠落,往下沉。通“坠”(
)震遂泥。——《易·震》
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墨子·法仪》
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荀子·修身》
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荀子·王制》
(23) 又如:遂失(坠失;废弛);遂亡(坠亡;废弛)
名词
(1) 道路
使开阶立遂。——《春秋演孔圆》。宋均注:“道也。”
禽夫差于干遂。——《史记·苏秦传》。索隐:“遂者,道也。”
(2) 又如:遂路(道路)
(3) 射者穿的臂衣
袒决遂。——《仪礼》
(4) 田间排水的小沟
凡诒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周礼·地官·遂人》
(5) 《注》:“遂,广深二尺”。又,遂人,周代官名,地官之属。
(6) 水道
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可以涉水而过的路);亡人好独。——《荀子·大略》
副词
(1) 就;于是 。多用于书面语
赵王于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 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侯游于 姑棼,遂田于贝丘。——《左传·庄公八年》
如不能守以终表,则遂取以来。——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贾于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遂尔(于是;就);遂乃(于是,就);伤者经过包扎抢救,流血遂止;因天气恶劣,郊游计划遂告落空
(3) 竟然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
曹操比于 袁绍,则 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尽;完全 。如:遂夜(终夜)
形容词
(1) 顺利的
可遂破也。——《资治通鉴》
小儿辈遂已破贼。
(2) 已成,终了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
(3) 久 。如:遂古(往古,远古);遂往(以往的错误)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ui6 [客语拼音字汇] sui4 [客英字典] sui3 sui5 [台湾四县腔] sui5 [宝安腔] sui5 [梅县腔] sui5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遂 | 徐醉 | 邪 | 脂A合 | 去聲 | 寘 | 合口三等 | 脂A | 止 | zsyih/szvih | zw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2) 同本义
迷,惑也。——《说文》
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韩非子·解老》
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迷不知宠之门。——《楚辞·惜诵》
迷其所在。——《聊斋志异·促织》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楚辞·九章·涉江》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若迷。——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迷其途。
道中迷雾。——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迷离徜彷(模糊不明);迷罔;迷岸(佛家语。指迷惑而不悟的生死流转世界)
(4) 迷惑,使…辨不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迷魂(迷惑人的事理,使人身不由己);迷网(指迷惑人的事物像网罗一样,使人陷落而无以自拔);迷夺时明(迷惑、剥夺当今明哲之士的舆论);迷眩缠陷(以声色迷惑,为罗网陷阱);迷途
(6) 迷恋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昏迷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列子·汤问》
名词
狂热爱好者,通常是作为观众而非直接参加者 。如:棒球迷;芭蕾舞迷;垒球迷;惊险小说迷;数学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陆丰腔] mi3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梅县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宝安腔] m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迷 | 莫兮 | 明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miei | me/mei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寤,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周南·关雎》
(2) 又如:寤言(醒后说话);寤寐(指醒时和睡时);寤宿(醒而卧;躺卧);寤怀(睡不着而怀念);寤辟(醒来以手拍胸);寤叹(睡不着而叹息);寤迁(刚刚醒来就迁移);寤觉(睡醒)
(3) 通“悟”。觉悟,认识到
静言思之,寤擗有摽。——《诗·邶风·柏舟》
而心尚未寤也。——《史记·李斯列传》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汉书·陈胜项籍传赞》
欲一言而寤。——《淮南子·要略》
哲王又不寤。——《楚辞·离骚》
别为《音图》,用祛未寤。——郭璞《尔雅序》
(4) 又如:寤然(醒悟貌);寤移(使觉悟而转变)
(5) 通“晤”。见面 。如:寤言(相会而对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u5 [陆丰腔] ngu6 [客语拼音字汇] ngu4 [海陆丰腔] ngu6 [客英字典] ngu5 [台湾四县腔] ngu5 [宝安腔] ngu3
◎ 潮州话:俄窝6(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誤 | 五故 | 疑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goh/nguh | ŋ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