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逃避 秦 的苛政。
《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製作仪品。”
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元 杨维桢 《题<陶弘景移居图>》诗:“ 句容 洞天元第八, 茅 家兄弟遁 秦 腊。”
引证解释
⒈ 谓逃避秦的苛政。
引《汉书·梅福传》:“叔孙通遁秦归汉,製作仪品。”
⒉ 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引元杨维桢《题<陶弘景移居图>》诗:“句容洞天元第八, 茅家兄弟遁秦腊。”
遁秦的网络释义
遁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盾声。本义:逃避)(2) 同本义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如:遁饰(欺蒙掩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3 tun6 [宝安腔] tun3 [梅县腔] tun3 [陆丰腔] dun3 [客英字典] tun3 [东莞腔] tun3 [台湾四县腔] tun3 tun5 [客语拼音字汇] tun3 tun4
◎ 潮州话:多温6(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囤 | 徒損 | 定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dʰuən | duonx/duoo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 秦,部落名 。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 古国名 。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 韩亡 魏。
秦王色挠。
(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6)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乐府诗选》
(7) 又如: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8) 古地区名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9) 陕西省的简称 。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 通“螓”。蝉的一种。螓首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n2 [陆丰腔] cin3 [东莞腔] cin2 [海陆丰腔] cin2 [梅县腔] cin2 [台湾四县腔] cin2 [宝安腔] cin2 [客语拼音字汇] q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秦 | 匠鄰 | 從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zin/dzin | dzʰĭĕ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