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巡察搜捕。
《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 思明 多遣壮士窃官军装号,督趣运者,责其稽缓,妄杀戮人,运者骇惧;舟车所聚,则密纵火焚之;往復聚散,自相辨识,而官军逻捕不能察也。” 宋 叶适 《醉乐亭记》:“贪胥所窥,暴令绳之,必逻捕以酒,夺其笑语,械缚挞击,破产纳钱,不如是,榷利不数倍。”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语未已,即有黑衣数十百人继来,共坐於堂,命左右逻捕男女,无少长,悉以挺敲杀之。”
引证解释
⒈ 巡察搜捕。
引《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思明多遣壮士窃官军装号,督趣运者,责其稽缓,妄杀戮人,运者骇惧;舟车所聚,则密纵火焚之;往復聚散,自相辨识,而官军逻捕不能察也。”
宋叶适《醉乐亭记》:“贪胥所窥,暴令绳之,必逻捕以酒,夺其笑语,械缚挞击,破产纳钱,不如是,榷利不数倍。”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语未已,即有黑衣数十百人继来,共坐於堂,命左右逻捕男女,无少长,悉以挺敲杀之。”
逻捕的网络释义
逻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罗声。本义:巡察,巡逻)(2) 同本义
逻者数十骑。——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逻伺(巡罗侦察);逻弋(巡逻);逻守(巡逻守卫);逻役(巡逻的差役);逻捕(巡察搜捕)
(4) 遮拦
蛛蝥结网工遮逻。——黄庭坚《演雅》
(5) 又如:逻打(拦截殴打);逻送(捕捉解送);逻惹(招惹);逻楂儿(找岔子)
(6) 用同“捋”
又只见那洞外跳出几个小妖,在外边吆吆喝喝,伸拳逻袖,弄棒拈枪,依旧喜喜欢欢耍了。——《西游记》
(7) 又如:逻袖(捋起袖子)
名词
逻卒;巡行兵 。如:逻兵(逻卒,巡逻的士兵);逻骑(巡逻的骑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o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名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捕 | 薄故 | 並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bʰu | boh/b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