逭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避暑。
《新唐书·张说传》:“后逭暑 三阳宫 ,汔秋未还。” 清 王韬 《游晃日乘序》:“时方盛夏,谋逭暑所。” 柳亚子 《浙游杂诗》:“逭暑莲邦昔未曾,乘风破浪我何能。”
引证解释
⒈ 犹避暑。
引《新唐书·张说传》:“后逭暑三阳宫,汔秋未还。”
清王韬《游晃日乘序》:“时方盛夏,谋逭暑所。”
柳亚子《浙游杂诗》:“逭暑莲邦昔未曾,乘风破浪我何能。”
逭暑的国语词典
避暑。
逭暑的网络释义
逭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逃避
逭,逃也。——《说文》
行相避逃谓之逭。——《尔雅·释言樊》
(2) 又如:逭署(避署);逭诛(逃避杀头);逭责(逃避责任);逭咎(逃避责任)
(3) 免除
如逭我罪,施材百具,絮衣百领,肯之乎?——《聊斋志异》
(4) 又如:逭劳(消除疲劳)
(5) 更迭
逭,迭也。——《玉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on3 fon3 [客英字典] gwon3 fon3 [梅县腔] gwon3 [台湾四县腔] gon3 fon3
◎ 潮州话:哥冤2(管)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換 | 胡玩 | 匣 | 桓 | 去聲 | 翰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ɣuɑn | ghuanh/huann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炎热的夏季);暑寒(天气炎热与寒冷);暑湿(炎热潮湿)
名词
(1) 炎热的日子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系辞下》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 夏季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汤问》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暑月(夏月);暑雨(夏季的雨);暑伏(夏季中的伏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暑夜(炎夏之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shu3 [沙头角腔] cu3 [客英字典] chu3 shu3 [海陆丰腔] chu3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宝安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3 s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暑 | 舒吕 | 書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sjox/sj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