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

tōng xùn [ tong xun]
繁体 通訊
注音 ㄊㄨㄥ ㄒㄨ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通讯 tōngxùn

(1) 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news report;correspondence;newsletter;news dispatch

词语解释

  1. 通报音讯。

    《南史·谢弘微传》:“内外或传语通讯,輒正其衣冠。”

  2. 互致问候。

    《旧唐书·赵隐传》:“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

  3. 互通书信。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责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

  4. 利用电讯设备传递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一片静默,遇难船早已失去全部通讯能力。”

  5. 报道消息的文章。

引证解释

⒈ 通报音讯。

《南史·谢弘微传》:“内外或传语通讯,輒正其衣冠。”

⒉ 互致问候。

《旧唐书·赵隐传》:“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

⒊ 互通书信。

冰心《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责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

⒋ 利用电讯设备传递消息。

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一片静默,遇难船早已失去全部通讯能力。”

⒌ 报道消息的文章。

通讯的国语词典

互通讯息。

如:「虽隔千里,时相通讯。」

通讯的网络释义

通讯 (汉语词汇)

  •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 通讯造句

    我国的通讯事业已经迅速发达起来了。
    报纸上刊登了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长篇通讯。
    几年来,我国的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通讯网点遍布城乡。
    有的人嫌这里投资环境不好,他们马上投其所好,从交通、通讯、环境等方面加以改造更新。
    现代通讯系统的历史,早已刻划了惊人的真知灼见。
    近几年来,我国的无线通讯发展迅速。
    夏令营结束那天,队员们互相赠送纪念品,互留通讯地址后,才依依不舍地含泪分手了。
    通讯只是工具。人和人的见面才是交流。
    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就是金钱。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
    一个有趣的电子邮件提案或时事通讯也是达到顶面结果和等第方式。
    无线电通讯被保持到最低限度,机舱内弥漫着一种奇异可怖的寂静。
    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简介及通讯方式。
    以平邮方式邮寄至本人上列通讯地址。
    航天飞机将一颗通讯卫星送入轨道。
    最早出现的电话是现代通讯网的雏型。
    近些年来,很多通讯卫星被送上轨道。
    高阶资料连结控制使用同步串列传输,提供两端无错误的通讯。
    快到6月底的时候,时事通讯印刷完毕准备投寄。
    CAN通讯程序,测试通过。完成收发数据校验,标准帧扩展帧。

    汉字详情

    tōng,tòng [tong,tong]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CE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NIB
    四角: 37302

    详细解释

    tōng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形容词

    (1) 整个,全部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名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马粪

    量词

    (1) 遍;次 。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副词

    (1) 很;十分 。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花月痕》

    (4) 另见 tòng

    tòng

    量词

    (1) 遍 。用于演奏某些乐器的动作。如:打了三通鼓;唢呐已经吹过两通

    (2) 番 。多用于贬义的言语行为。数词多用“一”。如:胡说一通;乱讲了一通

    (3) 另见 tōng

    英文翻译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g1 tung2 [梅县腔] tung1 [沙头角腔] tung1 [东莞腔] tung1 [客语拼音字汇] tung1 [陆丰腔] tung1 [客英字典] tung1 [宝安腔] tung1 [台湾四县腔] tung1 t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thungtʰuŋ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NJ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讯,问也。——《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

    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传:“问也。”

    多其讯。——《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

    执讯而与之书。——《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

    君尝讯臣矣。——《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

    以讯首或告。——《礼记·王制》

    讯鞫论报。——《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

    卒从吏讯。——《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

    乃讯申胥。——《国语·吴语》

    昼夜搒讯。——清· 张廷玉《明史》

    木讯者三人。——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讯定(审问判决);讯治(审问,处罚);讯责(审问罪状而加谴责)

    (3) 询问;请教

    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泛讯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红楼梦》

    (4) 又如:讯听(打听)

    (5) 责问,诘问

    歌以讯之。——《诗·陈风·墓门》

    讯予不顾。

    诏大臣至西宁卫讯理,按例赔偿。—— 清· 俞正燮《癸已类稿》

    (6) 又如:讯语(责问的言词);讯理(责问处理);讯让(又言词责告);讯语(责问)

    (7) 问候

    绸缪结风徽,烟温吐芳讯。——《文选·谢瞻文》

    (8) 又如:讯牍(问候的书信);讯尺(问候的尺牍);讯记(问候的书信)

    (9) 施以讯杖

    使坊市恶少年罗告富室,诬以罪恶,捕系地牢,讯掠取服。——《资治通鉴·唐太宗大历四年》

    (10) 又如:讯掠(拷打审问);讯疮(刑讯的创伤);讯考(拷问;刑讯)

    名词

    (1) 消息;音信

    有客山中至,言传故人讯。——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

    (2) 又如:通讯;电讯;死讯;音讯;闻讯;简讯;零讯;喜讯

    (3) 信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荀子》

    (4) 又如:讯函(信函);讯报(文书信函);讯缄(信函)

    (5) 警报 。如:消防队闻讯赶来

    英文翻译

    inquire; ask; examine; reproach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