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司

xuǎn sī [ xuan si]
繁体 選司
注音 ㄒㄨㄢˇ ㄙ

词语释义

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

词语解释

  1. 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选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有一人索远得留,乃注校书郎。选司纲维紊坏,皆以 崔 郑 为口实。”

引证解释

⒈ 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选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有一人索远得留,乃注校书郎。选司纲维紊坏,皆以崔郑为口实。”

选司的网络释义

选司

  • 选司在古代是吏部尚书的称谓,最早在东汉时期称为“选部”,三国时期的魏国改为吏部,是各部尚书中专门负责官员任免的部门。负责人称为吏部尚书,可以向皇帝推荐包括三公在内的高级官员。晋朝的时候开始被称为“选司”,隋唐时期以后,用“选司”代替吏部这个称谓开始流行。宋辽金时期,选司的称呼很少,直到明朝,在吏部中设立专职的“文选司”、“武选司”。清朝时,吏部设立四司,其中的“选司负责推选,职尤要”。
  • 汉字详情

    xuǎn [xuan]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TFQ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HGU
    四角: 343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巽( xùn)声。本义:遣送;放遂)

    (2) 同本义

    选,遣也。——《说文》

    其母曰:“弗去,惧选。”癸卯,针适 晋。——《左传·昭公元年》

    (3) 假借为“柬”。挑选,选择

    选,一曰择也。——《说文》

    圣人,十人曰选。——《白虎通》

    不可选也。——《诗·邶风·柏舟》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礼记·王制》

    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国语·晋语》

    器成卒选,则士知胜矣。——《管子·七法》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

    选文以定篇。——《文心雕龙·序志》

    定选士,胜。——《管子》

    (4) 又如:选侍(选入宫中的侍女);选锋(挑选出来的精壮兵卒);选刷(挑选);选人(选用人才);选士(挑选人才);选权(铨选官吏之权);选簿(铨选官吏的簿籍);选职(主管铨选官吏的职务)

    (5) 派遣;使令

    选兵八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已选三万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更选将官。——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 扬雄《甘泉赋》

    (6) 又如:选入外班(派往外地任职的官员)

    (7) 畏怯

    恐议者,选软复守和解。——《汉书·西南夷传》。注:“怯不前之意。”

    (8) 入

    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古列女传》

    (9) 牵引,攀连

    乃征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命曰“株送徒。”——《史记》。司马贞索隐:“ 应劭云:‘送,当作选。选,引也。’”

    (10) 选辑成册 。如:选家(科举时代,专门选集科场墨卷八股文章,印行以供考生模拟习作的人)

    (11) 具有;拥有

    选徒嚣嚣。——《诗·小雅·车攻》

    名词

    (1) 选辑成册的作品 。如:文选;民间诗选

    (2) 德行

    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逸周书》

    (3) 片刻,须臾

    选间食熟。——《吕氏春秋·任数》。注:“须臾也。”

    选,少选,须臾也。——《古今韵会举要》

    (4) 又如:选顷(选间。片刻,一会儿)

    英文翻译

    choose, select; elect; el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2

    宋本广韵

    [si]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NG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MR
    四角: 176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2)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司,臣司事于外者。——《说文》

    司,臣也。——《广雅》

    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

    司王朝。——《周礼·师氏》

    司,主也。——《广雅》

    曰司徒。——《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韩非子·扬权》

    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各司其事;司籍(管理典籍);司掌(掌管,管理;管理的人);司方(掌管一方;古称指南车);司铎(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司衡(主管;主宰);司勋(主管功赏之事);司卫(负责保卫)

    (4) 承担

    实为人朴素无文,推听掌家 樊得和 孙升等为提掇,众享其利,而 实司其名。—— 明· 刘若愚《酌中志》

    (5) 通“伺”。侦察,观察

    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墨子·号令》

    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荀子·王霸》

    居家相察,出入相司。——《盐铁论·周秦》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媒氏》。注:“犹察也。”

    以为物而司之。——《汉书·高五王传》。注:“察视之也。”

    以司日月之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

    名词

    (1) 官吏;方面之长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文武之司;疆场之司;司会(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财政);司吏(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司禄(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3) 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 。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财政部计划司

    (5) 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

    有御史偶阵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明史·海瑞传》

    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都司;土司;藩司;司房(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刑房);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司狱司(管监狱的机关)

    (7) 复姓的一部分 。如:司马;司徒;司空;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孔子弟子。他曾慨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司马温公(指北宋司马光。三朝为官,追封温国公);司马琴心(求爱之情。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凤求凰》曲挑动她,终致文君夜奔)

    英文翻译

    take charge of, control, manage; offic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1 [梅县腔] se1 [沙头角腔] su1 [客英字典] si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台湾四县腔] sii1 [东莞腔] su1 [宝安腔] su1 [陆丰腔] sii1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兹平聲開口三等si/sio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