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暑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言避暑饮。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厨人尝散热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饮。” 宋 陆游 《自咏》:“安用更为逃暑饮,虚堂三復自萧森。”参见“ 避暑饮 ”。
引证解释
⒈ 犹言避暑饮。参见“避暑饮”。
引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厨人尝散热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饮。”
宋陆游《自咏》:“安用更为逃暑饮,虚堂三復自萧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兆声。本义:逃走,逃跑)(2) 同本义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逃闪(逃跑藏匿);逃越(逃走);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逃犯(逃跑的犯人);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4) 逃避,回避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 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逃税(逃避纳税);逃会;逃债;逃学;逃刑(逃避刑责)
(6) 藏,隐匿 。如:逃禄(隐居不仕);逃世(避世。隐居不仕);逃形(藏身);逃身(逃命;藏身);逃官(隐居不仕);逃山(隐居)
(7) 离开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 司马札《锄草怨》
(8) 又如: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9)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10) 又如:逃禅(违背佛教戒律);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o2 tau2 [陆丰腔] to3 [台湾四县腔] to2 tau2 [东莞腔] tau2 [客英字典] tau2 [宝安腔] tau2 [梅县腔] t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 潮州话:d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陶 | 徒刀 | 定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dʰɑu | da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炎热的夏季);暑寒(天气炎热与寒冷);暑湿(炎热潮湿)
名词
(1) 炎热的日子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系辞下》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 夏季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汤问》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暑月(夏月);暑雨(夏季的雨);暑伏(夏季中的伏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暑夜(炎夏之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shu3 [沙头角腔] cu3 [客英字典] chu3 shu3 [海陆丰腔] chu3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宝安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3 s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暑 | 舒吕 | 書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sjox/sjvv |
详细解释
yǐn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飲”,隶书作“饮”。本义:喝)
(2) 同本义。有时特指喝酒
飮,飮也。——《说文》。今隶作饮。
君子以饮食宴乐。——《易·需》。虞注:“水流入口为饮。”
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子反受而饮之。——《韩非子·十过》
项王即日因留 沛公与饮。——《史记》
(3) 又如:豪饮(放量饮酒);饮水茹藻(喝泠水吃淡味食品。喻处境艰难或内心抑郁之情);饮茶;一饮而尽;饮水(喝水)
(4) 含;忍
耕男饐妇猛一省,髑髅饮冤死犹警。——清· 贝青乔《哀甬乐》
(5) 又如:饮恨而终(含恨而死);饮冤(含冤);饮默(忍着不吭声);饮气(忍气)
(6) 隐没;藏匿。通“隐”
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汉书·游侠朱家传》
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后汉书·蔡邕传》
(7) 又如:饮章(匿名的奏章)
名词
(1) 酒
辨四饮之物。——《周礼·酒正》
(2) 又如:饮徒(酒友,酒徒);饮豪(指酒量极大);饮令(酒令)
(3) 统指饮食 。如:饮馔(饮食);饮食男女(指食色之欲);饮局(饭局、酒宴)
(4) 饮料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吕氏春秋·权勋》
(5) 又如:冷饮;热饮
(6) 另见
yìn
动词
(1) 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饮羊(指羊贩让羊多饮水,增加其体重以牟利。后引申为欺诈牟利);饮水(给牲口喝水);饮马长江(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3) 用酒食款待
中军置酒饮归客。——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又如:饮客(用酒食款待客人);饮劳(以酒食慰劳)
(5) 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