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千里终须别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见“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
引证解释
⒈ 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
(2) 同本义
送,遣也。——《说文》。
送迎无礼。——《荀子·富国》。注:“致女也。”
(3) 又如:送嫁(送亲);送娘(方言。送新娘子);送房(结婚之夕,亲友陪送新郎入洞房);送亲(娘家人送出嫁的姑娘上轿或送新娘到男家)
(4) 送行;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楚山孤。——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5) 又如:送车(到车站送行;又指送行的车);送迎钱(迎送官员的开销);送任(送亲属去当人质);送迎(送往迎来);送路(送行;饯别);送故迎新(送旧官,迎新官;送旧岁,迎新年)
(6) 将东西运去或传交 。又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汉书·食货志》
(7) 如:送茶(送礼);送还(送给);送款(表示诚心诚意的投降);送风(传递消息,通风报信);送盏(递送酒器以劝饮);送语(传话);送意(传送情意);送怀(传达思想感情)
(8) 遣送
愬以槛车送 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
(9) 又如:送遣(遣送,送归);送转(方言。送归,送还);送传(押送递解);送官(送交官府)
(10) 送葬;送丧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器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
(11) 又如:送老(安葬老人或长辈);送横(为横死者送丧);送哭(哀哭而送葬)
(12) 馈赠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曾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申屠臾)坐为 九江太守受故官送有罪,国除。——《史记·申屠嘉列传》
(13) 又如:送定(为定婚,男方给女方家里送聘礼);送锅(送饭锅祝贺乔迁之喜);送粥米(妇女坐月子时,娘家和亲戚送给她鸡蛋、小米等东西);送鲜(赠送新鲜食品);送赆(赠送钱财、礼物);送盘(方言。送聘礼);送遗(赠送);送汤(亲友女儿出嫁或生产,送礼致贺)
(14) 了结;断送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 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张云庄·红绣鞋》
(15) 又如:送断(断送;葬送);送死
(16) 度过,排遣 。如:送老(排遣年老的时光);送春(送社。送别春天);送夏(送别夏天);送腊(辞送腊月)
(17) 送神 。如:送社(送春);送祟(巫师祛送鬼祟的仪式);送佛送到西天(帮人帮到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ung5 [宝安腔] sung5 [海陆丰腔] sung5 [梅县腔] sung5 [东莞腔] sung5 [客语拼音字汇] sung4 [陆丰腔] sung5 [客英字典] sung5 [台湾四县腔] su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送 | 蘇弄 | 心 | 東一 | 去聲 | 送 | 開口一等 | 通 | 東 | suŋ | sungh/sunq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名君宠。——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君伐(君王的功绩);君位(国君之位);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天子或诸侯);君体(人主的体统);君德(人主的德行或恩德);君侯(古代对列侯的尊称);君公(诸侯);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君子医(术精德高的名医)
(4) 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5) 又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6) 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君有疾。——《韩非子·喻老》
君之病在肌肤。
君之病在肠胃。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又如:诸君;李君;王君;祝君早安;请君光临;君子不羞当面(君子不以当面把话说清楚为羞)
(8) 夫妇之间的尊称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杜甫《新婚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9) 又如: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10) 主体 。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11) 姓。如:君平(指严君平。西汉时隐士,名遵,蜀(四川)人。汉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后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为官)
动词
(1) 主宰、统治
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giun1 [梅县腔] giun1 [东莞腔] giun1 [客英字典] giun1 [海陆丰腔] giun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1 [台湾四县腔] giun1 [沙头角腔] giun1 [宝安腔] gi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君 | 舉云 | 見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kĭuən | kyon/kiun |
详细解释
数词
(1)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千,十百也。——《说文》
(2) 又如:千夫(一千个成年男子);千门(千家);千社(25家为社,千社为25000家);千祀(千年,千代);总数为一千;千乘(兵车千辆);千载(千年)
形容词
(1)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清丽千眼。——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
(2) 又如:千千(比喻数目很多);千般(多种花样);千寻(形容极高);千钟(丰厚的俸禄。指富贵);千万劫(很长久);千式百样(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白发三千丈;千丁(很多人);千人坑(指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千山(极言山多);千百(极言其多);千帆(众多的帆船);千和(多种原料合成的香);千指(形容人多);千品(多种品物);千度(次数多);千衲(众僧);千骑(人马很多);千颦(多愁)
名词
通“阡”。田间小路
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管子·四时》
坏井田,开千伯。——《汉书·食货志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1 [东莞腔] cen1 [客英字典] cie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1 [沙头角腔] cien1 [宝安腔] cen1 [海陆丰腔] cien1 [台湾四县腔] cien1 [陆丰腔] tsian1
◎ 潮州话:coiⁿ1 [揭阳、潮阳]caiⁿ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千 | 蒼先 | 清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tsʰien | chen/c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动词
(1) 居住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形容词
通“悝”。忧伤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语尾助词词
同“哩”
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1 [陆丰腔] li1 [海陆丰腔] li1 li3 [宝安腔] li3 | li1 [客英字典]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1 li3 [台湾四县腔] li1 li3 [梅县腔]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里 | 良士 | 來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lix/liio | l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2) 同本义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3)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 苏洵《六国论》
(4) 又
用武而不终。
终亦不顾。——《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不终岁。——《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月终(月底);年终(一年的末了);始终(从开始到最后);终服(父母之丧,服满三年。同终制);终献(古代举行祀典时有三献之礼,第三次奠酒为终献);终覆(复试结束)
(6) 死
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终吾身而已。——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终誉(死后的声名);终没(寿终);终具(送终之具,指棺、槨等);终服(终丧);终丧(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8) 完成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9) 相当
出载而立,其广终队。——《墨子·备梯》
名词
(1) 歌诗一篇,乐一成为一终 。如:终篇(写完或读完一篇文章)
(2) 古代历法指称“闰月”
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史记》
(3) 通“众”。众人
终莫能就。——《战国策·韩策》
以义终。——《礼记·祭法》
终生之化。——《汉书·杨王孙传》
(4) 姓
形容词
(1) 整;全,尽
终宵刺探。(终宵:通夜。刺探:探问。)——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终夕(整夜,通宵);终夜(整夜,全夜);终风(整日刮风);终朝(整个早上;整天,整日)
(3) 通“众”(
)。多终三十里。——《诗·周颂·噫嘻》
以永终誉。——《诗·周颂·振鹭》
副词
(1) 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
终无所成。——《世说新语·自新》
终不敢搏。——唐· 柳宗元《三戒》
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终究,到底
终不可强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终遣之。——汉· 刘向《列女传》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终不蒙见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猛鸷终弗逮。——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终乖(到底违背);终究(毕竟,也作“终久”);终须(终究,毕竟);终于(终究;到底);终久(终究);终归(终究;毕竟)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
(5) 又如:终古(久远;经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头,彡(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冎(
),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2) 同本义
别,分解也。——《说文》
桀之力,别觡伸钩。——《淮南子·主术训》
(3) 又如:别割(分割);别产(分割家产;分家);别国(从一国分化而成的国家;现常指别的国家)
(4) 分离;分开;分出
岷山导 江,东别为 沱。——《书·禹贡》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
有别券者几何家?——《管子·问》。注:“别券,谓分契也。”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别疏(分离疏远);别宥(除去蒙蔽。指排除主观成见);别脚(破绽)
(6) 区分;辨别
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
我又欲与若别之。——《列子·杨朱》
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鉴别(辨别);分门别类;别白(分别明白。明辨);别族(区别氏族)
(8) 离别;告别
余既不难夫难别兮。——屈原《离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自君别我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10) 又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别”的时间长;“离”的时间短。)
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 又如:告别(离别;告辞);话别(别离前在一块儿谈话);别情(离别之情);别绪(离别时的情感)
(12) 送别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3) 又如:别筵(送别的宴会);别敬(旧时送别时赠钱名目之一)
(14) 用别针等把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上 。如:把玫瑰花别在衣服上;把表格别在一起
(15) 扭、转过去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水浒传》
(16) 又如:别转(扭过去;掉转);别折(折断;拗折)
形容词
(1) 另外的,不同的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徐霞客游记》
(2) 又如:别驾(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3) 特殊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又如:别致(新奇,特别,不同寻常);别材(特殊的才能);别真(格外纯真);别趣(趋向各异)
(5) 其他 。如:别兵(官名。别兵曹,掌“胡骑”、“越骑等别种族的兵);别请(佛教用语。即在众多的比丘中,特请一位比丘来供养)
副词
(1) 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宜别图之。——《资治通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
已别有旨。——《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是无难,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又当别论;别有心肠(别有心肝。别有肺肠。另有打算或企图);别置(另行安排);别婚(另娶)
(3) 各;各自
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贾思勰《齐民要术》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
(4) 又如:别裁(分别裁定,决定取舍);别自(各自);别食(分别进食)
(5) 表示劝阻或禁止 。如:别太悲伤;别自做主张
(6) 表示揣测 。如:他今天不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pet8 [沙头角腔] piet8 [东莞腔] pet8 [陆丰腔] piat8 p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别 | 皮列 | 並 | 薛B開 | 入聲 | 屑 | 開口三等 | 山 | 仙B | biet/by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