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遽

pò jù [ po ju]
注音 ㄆㄛˋ ㄐㄨˋ

词语释义

1.迫促;急迫。 2.狭窄,不宽敞。

词语解释

  1. 迫促;急迫。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寧勿懈墯,有事不迫遽。” 宋 苏轼 《与赵德麟书》之一:“候吏来,特承书教,礼意兼重……行役迫遽,裁谢草略,想蒙恕察。”

  2. 狭窄,不宽敞。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抵丘垤,伏灌莽,迫遽迴合,则与奥宜。” 宋 秦观 《游汤泉记》:“西庵之成久矣,其地迫遽无流水,非枯槁自谋之士莫能居之。”

引证解释

⒈ 迫促;急迫。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寧勿懈墯,有事不迫遽。”
宋苏轼《与赵德麟书》之一:“候吏来,特承书教,礼意兼重……行役迫遽,裁谢草略,想蒙恕察。”

⒉ 狭窄,不宽敞。

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抵丘垤,伏灌莽,迫遽迴合,则与奥宜。”
宋秦观《游汤泉记》:“西庵之成久矣,其地迫遽无流水,非枯槁自谋之士莫能居之。”

迫遽的国语词典

急迫。《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安宁勿懈墯,有事不迫遽。」也作「薄遽」。

迫遽的网络释义

迫遽

  • pò jù ㄆㄛˋ ㄐㄨˋ
  • 迫遽
  • (1).迫促;急迫。《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宁勿懈墯,有事不迫遽。” 宋 苏轼 《与赵德麟书》之一:“候吏来,特承书教,礼意兼重……行役迫遽,裁谢草略,想蒙恕察。”
  • (2).狭窄,不宽敞。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与奥宜。” 宋 秦观 《游汤泉记》:“西庵之成久矣,其地迫遽无流水,非枯槁自谋之士莫能居之。”
  • 汉字详情

    pò,pǎi [po,pai]
    部首: 306
    笔画: 8
    五笔: RP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HA
    四角: 363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白声。本义:逼近)

    (2) 同本义

    迫,近也。——《说文》

    迫,逼也,近也。——《广韵》

    望崦嵫而勿迫。——《离骚》。注:“附也。”

    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

    涉旬月,迫季冬。——司马迁《报任安书》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迫措(犹逼近)

    (4) 硬逼,逼迫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里胥迫我纳。——白居易《重赋》

    (5) 又如:胁迫(威胁强迫);强迫(施加压力使服从);迫劫(逼迫);迫蹙(逼迫强制);迫阨(逼迫;胁迫);迫弄(逼迫并戏耍);迫拶(逼迫);迫索(强迫索取);迫胁(逼迫、威胁);迫勒(强迫)

    (6) 催促

    迫生而下。——《吕氏春秋·贵生》

    迫孔悝于厕,强盟之。——《左传·哀公十五年》

    能事不受相促迫。——唐· 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

    (7) 又如:迫催(催逼,催促)

    形容词

    (1) 紧迫;急迫

    迫而动。——《淮南子·精神》。注:“切也。”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迫促(匆忙);迫急(迫切);迫划(紧急筹划);迫遽(急促);迫守(急切收捕);迫究(紧逼追问);迫亟(急促;急迫);迫速(急迫);迫猝(急迫;仓促)

    (3) 狭窄

    西州地势局迫。——《后汉书·窦融列传》

    (4) 又如:迫隘(狭窄;险阻);迫小(狭小);迫隘(狭窄,险阻);迫束(束缚,不得伸展);迫迮(狭窄);迫胁(迫窄;狭陋);迫唶(狭窄)

    (5) 困厄;窘迫 。如:迫厄(犹困厄);迫迮(困厄);迫怵(窘迫恐惧);迫胁(局促;困厄);迫戚(困厄的样子);迫猝(窘迫,困顿)

    (6) 另见 pǎi

    pǎ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coerce, force, compel; urgen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ak3 b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et7 [台湾四县腔] bet7 [梅县腔] bit7 bet7 [陆丰腔] bet7 [东莞腔] pek7 bet7 [宝安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bi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pɐkprak/peak
    [ju]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HAEP
    五行:
    仓颉: YYPO
    四角: 31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2) 同本义

    遽,传也。——《说文》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大仆》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周礼·行夫》。注:“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传车。”

    士曰传遽之臣。——《礼记·玉藻》

    (3) 又如:遽人(驿卒;传达命令的人);遽驿(传车和驿马);遽传(驿车和传舍);遽委(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

    (4) 乡名 。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副词

    (1) 立刻;马上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遽扑之。——《聊斋志异·促织》

    遽以不变名之。——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遽诺(马上承诺、答应);遽理(马上或很快处理);遽即(立即)

    (3) 就,竟

    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淮南子·人间训》

    遽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形容词

    (1) 惊慌

    (2) 又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遽戚(敬畏的样子);遽容(恐惧的脸色)

    (3) 十分贫困,窘迫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世说新语》

    (4) 急忙,匆忙

    遽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公惧,遽见之。——《国语·晋语》

    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6) 快,迅速

    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刘禹锡《天论》

    英文翻译

    suddenly, unexpectedly; at once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3 giak7 [客英字典] gi3 [宝安腔] ki3 [梅县腔]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giak7 [客语拼音字汇] giag5
    ◎ 潮州话:哥余6(巨)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其據去聲開口三等gʰĭogioh/givh

    迫遽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