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顿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迟钝;不灵敏。
《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会御史按试,公独后出,或誚其迟顿。” 沙汀 《困兽记》五:“她倒是个口齿迟顿、性情沉静的人。”
停顿;停留。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丁主任 不知道自己的话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可是不便收回或改口。迟顿了一下,还是笑着。”《红色歌谣集·夫妻唱参军》:“个个青年莫迟顿,勇敢杀敌享太平。”
引证解释
⒈ 迟钝;不灵敏。
引《汉书·翟方进传》:“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
明文徵明《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会御史按试,公独后出,或誚其迟顿。”
沙汀《困兽记》五:“她倒是个口齿迟顿、性情沉静的人。”
⒉ 停顿;停留。
引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丁主任不知道自己的话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可是不便收回或改口。迟顿了一下,还是笑着。”
《红色歌谣集·夫妻唱参军》:“个个青年莫迟顿,勇敢杀敌享太平。”
迟顿的网络释义
迟顿
反义词
迟顿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慢慢走)
(2) 同本义。泛指慢
迟,徐行也。——《说文》
迟,缓也。——《广雅》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行道迟迟。——《诗·邶风·谷风》
迟归有待。——《易·归妹》
陵迟故也。——《荀子·宥坐》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迟徐(缓慢);迟滞(缓慢阻滞)
(4)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料事同而迟速不同。——魏源《默觚下》
周少言重迟。——《汉书·杜周传》。注:“谓性非敏速也。”
(5) 迟疑;犹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晚
迟,晚也。——《广雅》
汤降不迟。——《诗·商颂·长发》
(7) 又如:他来迟了;迟疾(太晚,耽搁太久)
(8) 早 。如:迟旦(黎明,清晨);迟明(黎明,清晨)
(9) 长久
昭假迟迟。——《诗·商颂·长发》
(10) 又如:迟久(长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dú
(2) ——“冒顿”(
):汉匈奴族的单于( )(3) 另见
dùn
动词
(1) (形声。从页(
),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2)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如:顿下(买下)
形容词
(1) 劳累疲弊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名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副词
(1) 立刻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