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介质力学
词语释义
它是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一切连续介质普遍遵从的力学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弹性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有时综合讨论称为连续介质力学。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研究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一般分为两部分:研究可变形固体运动规律的,如弹性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如流体力学。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本文综述了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粉末烧结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概况。
2、这种情况使连续介质力学中使用的基本体元的概念及圣维南变形协调条件受到了置疑。
3、首先对煤矿地质条件进行分类,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探讨条带开采的合理条带煤柱尺寸。
4、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5、移动元胞自动机法是一种适于处理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6、对壳体只采用直法线假设,应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严格地推证有剪切的壳体有限变形的几何方程。
7、由于深部岩体存在构造等级现象,因而使作为岩石力学分析基础的连续介质力学缺乏依据。
8、利用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元法对机织复合材料织物的冲压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
9、根据连续介质力学方法预测拉伸主导型点阵格栅的等效刚度。
10、本文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原理,探讨了内时理论在超固结粘土本构分析中的应用。
11、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模型。
12、基于多相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把土体抽象为叠合连续体,建立了有限变形下固-液耦合渗透固结问题的数学模型。
13、对设计与优化的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与可行性分析。
14、由于VMIB模型兼顾了连续介质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特点,这使得材料破坏的数值模拟变得更为简单和高效。
15、受计算模型、精度和计算效率等因素制约,连续介质力学是研究碳纳米管力学性能的一个有效而经济的重要方法。
16、本文运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描述镍电刷镀层对金属基体疲劳强度的影响。
17、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概念,建立了疲劳损伤演化两阶段模型。
18、由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力电损伤变量并建立了一个热压电介质断裂的损伤本构模型。
19、基于试验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首次建立了再生混凝土三向受压状态下的多轴本构模型;
20、介绍了利用连续介质的弹性力学和缺陷结构的弹性力学理论来解决高分子材料在形变过程中同力学性能有关的问题。
21、本文探讨至今对连续介质自旋的力学意义的误解的根源并给出正确的解释。
22、离散元法是岩石力学处理非连续介质问题新近发展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
23、综述连续介质理论在微尺度力学,尤其是在碳纳米管力学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24、一直以来,饱和土体被看做连续、均匀的介质,通过直接利用或修正连续、均匀的固体介质力学来实现对土体变形、强度的计算。
25、从非局部连续介质理论出发,采用一种新的理性力学方法对裂纹前缘内聚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26、文中介绍作者所参与发展的基于原子势的连续介质方法,并用于分析碳纳米管的若干力学问题。
27、在处理岩土力学问题上,本文提出以多孔介质观点代替经典的连续介质观点,并做了初步的探讨。
28、基于非对称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导出了缺陷运动所满足的扩散方程。
29、本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探讨了条带法开采的合理条带尺寸。
30、本文以连续介质力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通过实心圆轴扭转实验资料来标定大变形弹塑性本构关系的问题。
连续介质力学的网络释义
《连续介质力学(第一卷)》是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Л.И.谢多夫。
连续介质力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辵(
),从车。本义:人拉的车)(2) 同本义
連,负车也。——《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
连车组輓。——《周礼·故书巾车》
与其輂连。——《周礼·乡师》
行服连轺辇者。——《管者·海王》
民相连而从之。——《庄子·让王》。郑君、 房君、 司马君皆云:“读为辇。”
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3) 姻亲关系
及 苍梧(地名) 秦王有连。——《史记·南越列传》
(4) 又如:连亲(连姻);连昏(连婚。本有姻亲关系而又结亲。即俗称亲上加亲)
(5) 由若干个排组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 。如:连长;连指导员
(6) 连词的简称
(7) 古州名
(8) 在今广东连县一带
(9) 在今四川筠连县
(10) 通“兰”。兰草
薜荔白芷、蘼芜椒连。——《管子·地员》
(11) 通“链”。铅
长沙出边锡。——《史记·货殖列传》
(12) 通“辇”。用人拉的车
往蹇来连。——《易·蹇》。注:“连,辇也。”
(13) 姓
动词
(1) (自汉以来,习用连,不用联,故反以借字改正字)
(2) 连接;相连
一曰连山。——《周礼·太卜》
云连徒州。——《国语·楚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连吴会,西接 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藕断丝连;连观(互相连接的楼台);连舻(舟船相连);连属(连接;连续);连枝(树枝相连;连在一起的树枝);连行(鱼类相随而行);连眉(两眉相接连);连云(比喻高与云齐)
(4) 连续,不停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 又如:连仍(连续不断);连住子(陆续地);连延(连续不断的样子);连更晓夜(昼夜不停);连珠儿(接连不断)
(6) 牵连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连缠(纠缠,牵连);连引(牵连;引及);连手(交情,牵连;勾搭)
(8) 联合;结合
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吕氏春秋·审为》
约以连兵大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连城(连成一片的好多城池);连横(也作“联衡”。战国时秦国对付六国的一种战略。古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10) 同时获得
一钓而连六鳌。——《列子》
(11) 包括;全部在内 。如:连他一共五口人;连皮 200 斤
介词
(1) 自;从
连太太起,里里外外的都不干净。——《红楼梦》
(2) 并;合并。并为一起。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连职(一起供职);连步(并走;同行)
形容词
(1) 艰难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
(2) 又如:连嵝(委曲,困顿);连蹇(艰难,困厄)
(3) 满 。如:连宵(连天;满天);连冬(整个冬天);连江(满江)
副词
连续;多次
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 乌孙。——《汉书》
连破其众。——脱脱《宋史》
含有甚而至于之意 。如:这个,连小孩子也知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卖( )声。本义:连接起来,接上)(2) 同本义
续,联也。——《说文》
续,继也。——《尔雅》
续衽钩边。——《礼记·深衣》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赵王伦传》
是断手而续以玉也。——《韩非子·用人》
一时人急智生,把自己头发拔下一绺,登时把弓弦续好。——《儒林外史》
(3) 又如:续弦;续篇;续编
(4) 继续
岁时更续。——《周礼·巾车》
刑者不可复续。——《史记·扁仓传》
亡秦之续。——《史记·项羽本纪》
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三国志》
续发众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续终(继续到底);续续(相继不绝,连续不断);持续(延续不断)
(6) 继承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续世(谓世代继承)
(8) 添,加 。如:续添(增加,后援);往灶里续柴;给客人续水;续短(补充不足);续寿(添寿)
(9) 妻子死后再娶
才死了老婆…他在奶奶庙大会上见过 小芹一面,愿意续她。——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0) 又如:续母(继母);续弦;续继(妻死再娶)
(11) 传递
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淮南子·脩务》
(12) 后同于前,旧事重演
谗言繁兴,延及寡君之绍续昆裔。——《国语》
(13) 又如:续约(当一个条约的时效将终,再拟一个条约,作为辅助性条款,用以延续正约的期限或补充正约的不足者,谓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2) 同本义
驷介旁旁。——《诗·郑风·清人》
舍尔介狄。——《诗·大雅·瞻卬》
其虫介。——《淮南子·脩务》
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老庄甲韩列传》
(3) 又如:介士(穿着甲胄的兵士);介卒(甲兵);介胄(铠甲与头盔、披甲戴盔);介人(武士,甲士);介马(披甲的战马)
(4) 疆界;界限。后作“界”
介,画也。——《说文》。按,八者分也。从人者,取人身之左右以见意。
无此疆尔界。——《诗·周颂·思文》。陆德明释文:“界”作“介。”
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后汉书》
(5) 传宾主之言的人。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叫介
诸侯相见,卿为介。——《荀子·大略》
(6) 又如:介绍;介宾(宾客,贵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
(7) 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 。如:介潭(传说中的介甲虫。为介类的先祖);介鳞(传说中的海生动物。夏食而冬蛰,为鱼鳖类的祖先)
(8) 节操;独特之行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
(9) 戏曲术语。南戏、传奇剧本里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坐、笑、见面以及鸡鸣、犬吠等 。如: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
(10) ∶介词的省称
(11) 姓
动词
(1) 披甲
不介马而驰之。——《左传·成公二年》
季氏介其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介者不释。——《史记》
(2) 又如:介胄(披甲戴盔);介马(给战马披甲)
(3) 介入;居中
介居二大国之间。——《左传·襄公九年》
(4) 又如:介和(调解,说合)
(5) 介绍
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李康《命运论》
(6) 又如:介函(介绍信)
(7) 介意;留存
不以介怀。——李延寿《南史》
(8) 又如:介怀(耿耿于怀);介介然(形容心事重重);介心(介意,把不快的事记在心里);介虑(介意忧虑)
(9) 间隔,隔开
前乡崧高,后介大河。——《汉书·翼奉传》
(10) 又引申为挑拨离间。如:介言(间言,离间的话);介然(间隔;隔开);介绝(隔绝)
(11) 佐助
介尔景福。——《左传》
(12) 又如:介眉(祝寿之词);介贰(辅佐);介寿(祝寿之词)
(13) 因;凭借;依靠
介人之宠,非勇也。——《左传·文公六年》
(14) 又如:介持(依凭;仗持)
形容词
(1) 独;特异
夫介异于人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孑不群而介立。——张衡《思玄赋》
介,独也。——《广雅》
如有一介臣。——《书·秦誓》
亦不使一介行李。——《左传·襄公八年》
一介嫡女。——《国语·吴语》
援纳断断之介。——《汉书·孔光传》
(2) 副;次一等
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3) 又如:介卿(次一等的卿,位于冢卿之下);介弟(对别人弟弟的尊称);介次(位于市井的小亭);介使(副使);介倅(副手;辅佐者)
(4) 大 。如:介福(大福;洪福);介圭(一尺二寸长的大圭);介寿(长寿。祝寿之辞);介母(大型贝类);介祉(大福)
(5) 善 。如:介人(善人)
(6) 耿介;耿直特异 。如:介廉(正直廉洁);介正(耿直纯正);介白(耿介清白);介决(耿直善断)
(7) 孤傲 。如:介立(独立清高而不迎合流俗);介僻(高傲孤僻);介异(孤高特异);介吝(孤高自爱);介特(孤高,不随流俗)
(8) 这,这么;那,那么 。如:介事(这事;此事)
(9) 坚定 。如:介石(谓操守坚贞);介峙(形容耿介,坚定,不可动摇)
(10) 通“芥”。细微
忧悔吝者存乎介。——《易·系辞上》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无纤介之祸者。——《战国策·齐策四》
不以往事为纤介。——《汉书·元后传》
(11) 又如:介丘(介邱。微小的土山);介狭(心胸狭隘);介焉(细微的样子)
量词
通“个”。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ai5 [台湾四县腔] gai5 kie5 kiai5 [客英字典] gai5 [陆丰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宝安腔] gai5 [沙头角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e4 gai4 ge4 giai4 gie4 [东莞腔] gai5
◎ 潮州话:g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蟹 | 皆 | kɐi | kraih/kaey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问;诘问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eh4 zi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力 | 林直 | 來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lək | lik/li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