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底

lián dǐ [ lian di]
繁体 連底
注音 ㄌ一ㄢˊ ㄉ一ˇ

词语释义

1.全部。 2.谓彻底,根本。

词语解释

  1. 全部。

    《孽海花》第二四回:“少不得尽着平生的本事,连底儿掏摸出来。”

  2. 谓彻底,根本。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就诗人而言,他们因为禁不起这连底的大变动,或者脱出国界,便死亡。”

引证解释

⒈ 全部。

《孽海花》第二四回:“少不得尽着平生的本事,连底儿掏摸出来。”

⒉ 谓彻底,根本。

鲁迅《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就诗人而言,他们因为禁不起这连底的大变动,或者脱出国界,便死亡。”

汉字详情

lián [lia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L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Q
四角: 343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辵( 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2) 同本义

連,负车也。——《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

连车组輓。——《周礼·故书巾车》

与其輂连。——《周礼·乡师》

行服连轺辇者。——《管者·海王》

民相连而从之。——《庄子·让王》。郑君、 房君、 司马君皆云:“读为辇。”

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3) 姻亲关系

及 苍梧(地名) 秦王有连。——《史记·南越列传》

(4) 又如:连亲(连姻);连昏(连婚。本有姻亲关系而又结亲。即俗称亲上加亲)

(5) 由若干个排组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 。如:连长;连指导员

(6) 连词的简称

(7) 古州名

(8) 在今广东连县一带

(9) 在今四川筠连县

(10) 通“兰”。兰草

薜荔白芷、蘼芜椒连。——《管子·地员》

(11) 通“链”。铅

长沙出边锡。——《史记·货殖列传》

(12) 通“辇”。用人拉的车

往蹇来连。——《易·蹇》。注:“连,辇也。”

(13) 姓

动词

(1) (自汉以来,习用连,不用联,故反以借字改正字)

(2) 连接;相连

一曰连山。——《周礼·太卜》

云连徒州。——《国语·楚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连吴会,西接 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藕断丝连;连观(互相连接的楼台);连舻(舟船相连);连属(连接;连续);连枝(树枝相连;连在一起的树枝);连行(鱼类相随而行);连眉(两眉相接连);连云(比喻高与云齐)

(4) 连续,不停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 又如:连仍(连续不断);连住子(陆续地);连延(连续不断的样子);连更晓夜(昼夜不停);连珠儿(接连不断)

(6) 牵连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连缠(纠缠,牵连);连引(牵连;引及);连手(交情,牵连;勾搭)

(8) 联合;结合

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吕氏春秋·审为》

约以连兵大举。——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连城(连成一片的好多城池);连横(也作“联衡”。战国时秦国对付六国的一种战略。古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10) 同时获得

一钓而连六鳌。——《列子》

(11) 包括;全部在内 。如:连他一共五口人;连皮 200 斤

介词

(1) 自;从

连太太起,里里外外的都不干净。——《红楼梦》

(2) 并;合并。并为一起。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如:连职(一起供职);连步(并走;同行)

形容词

(1) 艰难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

(2) 又如:连嵝(委曲,困顿);连蹇(艰难,困厄)

(3) 满 。如:连宵(连天;满天);连冬(整个冬天);连江(满江)

副词

连续;多次

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击 乌孙。——《汉书》

连破其众。——脱脱《宋史》

含有甚而至于之意 。如:这个,连小孩子也知道

英文翻译

join, connect; continuous; even

方言集汇

◎ 粤语:lin4

宋本广韵

dǐ,de [di,de]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Q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HPM
四角: 00242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广( yǎn),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英文翻译

bottom, underneath, under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