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来复去

fǎn lái fù qù [ fan lai fu qu]
繁体 返來復去
注音 ㄈㄢˇ ㄌㄞˊ ㄈㄨˋ ㄑㄨ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多次重复。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五章:“说醒着吧,他又神志不清,脑子里总是:黑马——白占魁——农业社,农业社——白占魁——黑马,返来复去地兜得他秃顶脑袋疼了起来。”

成语用法

返来复去作定语、状语;指重复。

引证解释

⒈ 谓多次重复。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五章:“说醒着吧,他又神志不清,脑子里总是:黑马-- 白占魁 --农业社,农业社-- 白占魁 --黑马,返来复去地兜圈子,直兜得他秃顶脑袋疼了起来。”

返来复去的网络释义

返来复去

  • 返来复去,读音fǎn lái fù qù,汉语成语,指多次重复,出自《创业史》。
  • 汉字详情

    fǎn [fa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RCPI
    五行:
    仓颉: YHE
    四角: 32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反声。字本作“反”。本义:回归,返回)

    (2) 同本义

    返,还也。——《说文》

    返,归也。——《广雅》

    祖伊返。——《书·西伯勘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返字本作“反”

    福禄来反。——《诗·周颂·执竞》

    而反其侵地。——《国语·齐语》

    (3) 又如:返命(办完事情后,回来复命);返书(回信);返棹(船只返回)

    (4) 归还

    其子长而返其璧。——《吕氏春秋·观表》

    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搜神记》

    (5) 又如:返璧(送还别人馈赠的礼品);返金(退钱,还钱)

    (6) 更换

    返瑟而弦。——《吕氏春秋·慎人》

    (7) 又如:返瑟而弦(换瑟而弹奏);返嘴(反口,改口);返易(倒换,掉换)

    (8) 通“反”。违反 。如:返倒(违逆,抗拒)

    英文翻译

    return, revert to, restor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faa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3 [宝安腔]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梅县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fan3
    ◎ 潮州话:何冤2(反),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遠元合上聲合口三等pyanx/pvaanpĭwɐn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fu]
    部首: 343
    笔画: 9
    五笔: TJT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AHE
    四角: 8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 )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 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2)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罭》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復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復也。——《论语》

    (3) 又如:复还(回返)

    (4) 引申为恢复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复国(恢复邦国);复性(恢复善良的本性);复正(恢复正规、正常);复朴(恢复真朴);复故(恢复照旧);复籍(恢复学籍;恢复国籍)

    (6) 回归,还原

    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 齐七十余城皆复为 齐。——《史记·田单列传》

    死者不可复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复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复也。——《论语》

    (7) 回答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复于王者曰。——《孟子·梁惠王上》

    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传》

    (8) 又如:复书(复信,答函);复谢(回拜,答谢)

    (9) 报复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 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10) 又如:复怨(报仇)

    (11) 履行,实践 。如:复言(实践诺言);复践(履行约定之事)

    (12) 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 。如:复魂(还魂);招魂复魄

    (13) 免除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15) 覆盖。引申为庇护

    顾我复我。——《诗·小雅·蓼莪》

    (16) 又如:复土(盖土);复载生成(天复地载,抚育成长。指庇养包容,教育成长);复瓿(比喻著作没有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副词

    (1) 又,再。中断再开始

    不行不可复者。——《管子·牧民》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汉书·艺文志》

    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汉书·贾山传》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前行,欲穷其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复籍;复帐(妓女接待第二个客人);复旦(夜尽复明)

    名词

    (1) 有里的衣服。即夹衣

    複,重衣也。从衣,复声。——《说文》

    有里曰複,无里曰襌。——《释名·释衣服》

    夏不失复。——桓宽《盐铁论》

    (2) 又如:复裈(双层裤,夹裤);复襦(有里的短袄);复衫(短袄);复衾(絮有絮棉的大被);复被(絮有絮绵的被)

    (3) 远古人居住的洞穴 。如:复穴(远古人所居的土窟);复穾(如洞穴一般幽深的屋子)

    (4) 中医指七方之一的复方 。如:复药(指由复方配制的成药)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淮南子·氾论》

    (5) 又如:掏复(掏挖地室)

    形容词

    (1) 重复;繁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如:复用(重复运用);复沓(重复;重叠堆积)

    (2) 夹层

    从复道上。——《汉书·高帝纪》。师古曰:“上下有道,故曰之复。”

    履中有木者,谓之复舄。——《方言》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复道回廊(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阁道和曲折迂回的走廊);复哨(军事用语。即二人为一班的步哨);复账(双层的帷账);复壁(两层而中空的墙壁,可以藏匿人和物)

    (4) 重叠

    陶复陶穴。——《诗·大雅·緜》

    (5) 又如:复嶂(重叠的岩石山峦);复岭(重叠的山峰);复屋(上古时代一种楼阁的建筑);复阁(重叠的楼阁)

    英文翻译

    return; repeat; repeatedly

    方言集汇

    ◎ 粤语:fuk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房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bʰĭukbiuk
    [qu]
    部首: 224
    笔画: 5
    五笔: FCU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GI
    四角: 40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

    (1) 过去了的 。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英文翻译

    go away, leave, depart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2 heoi3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沙头角腔] hi5 ki5 [客英字典] hi5 ki5 [海陆丰腔] hi5 ki5 [宝安腔] hi5 [东莞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ki4 [陆丰腔] ki3 ki5 h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羌舉上聲開口三等kʰĭokhiox/q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