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旆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返斾 ”。回师。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潜光 阳 甸,返斾 吴 丘。”《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牧犍》:“ 牧犍 闻 蠕蠕 内侵 善无 ,幸车驾返斾,遂婴城自守。”《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若节用爱民,务农训兵,数年之中,公私充实,而 赵 魏 之间,厌苦寇暴,民思 燕 德,庶几返旆,克復故业。”《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陈 、 蔡 、 鲁 三国之兵,见 宋 兵移动,俱有返斾之意。”《洪秀全演义》第二十回:“乘胜入 晋 ,直抵 燕 冀 无返斾。”
指返归。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私·江情》:“既自京师返旆,延名士以训之,学业大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返斾”。
⒉ 回师。
引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潜光阳甸,返斾吴丘。”
《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牧犍》:“牧犍闻蠕蠕内侵善无,幸车驾返斾,遂婴城自守。”
《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若节用爱民,务农训兵,数年之中,公私充实,而赵魏之间,厌苦寇暴,民思燕德,庶几返旆,克復故业。”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陈、蔡、鲁三国之兵,见宋兵移动,俱有返斾之意。”
《洪秀全演义》第二十回:“乘胜入晋,直抵燕冀无返斾。”
⒊ 指返归。
引明冯梦龙《情史·情私·江情》:“既自京师返旆,延名士以训之,学业大进。”
返旆的国语词典
班师。
返旆的网络释义
返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反声。字本作“反”。本义:回归,返回)
(2) 同本义
返,还也。——《说文》
返,归也。——《广雅》
祖伊返。——《书·西伯勘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返字本作“反”
福禄来反。——《诗·周颂·执竞》
而反其侵地。——《国语·齐语》
(3) 又如:返命(办完事情后,回来复命);返书(回信);返棹(船只返回)
(4) 归还
其子长而返其璧。——《吕氏春秋·观表》
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搜神记》
(5) 又如:返璧(送还别人馈赠的礼品);返金(退钱,还钱)
(6) 更换
返瑟而弦。——《吕氏春秋·慎人》
(7) 又如:返瑟而弦(换瑟而弹奏);返嘴(反口,改口);返易(倒换,掉换)
(8) 通“反”。违反 。如:返倒(违逆,抗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3 [宝安腔]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梅县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fan3
◎ 潮州话:何冤2(反),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反 | 府遠 | 幫 | 元合 | 上聲 | 阮 | 合口三等 | 元 | 臻 | pyanx/pvaan | pĭwɐ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2) 同本义
旆,继旐之帛也。——《说文》
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3)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样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4) 泛指旌旗
白旆,殷旌也。——《释名·释兵》
拔旆投衡。——《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5) 又如:旆旃;旆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i5 pui5 [海陆丰腔] pai5 pui5 [客英字典] pai5 pui5 [台湾四县腔] pai5 pi5
◎ 潮州话:p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旆 | 蒲蓋 | 並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泰 | 蟹 | bad/bay | bʰɑ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