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閤
词语释义
迎合
(1) 逢迎,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以便顺从或投合
词语解释
谓迎至中门。
《后汉书·彭宠传》:“ 宠 谓至当迎閤握手,交欢并坐,今既不然,所以失望。”
引证解释
谓迎至中门。
《后汉书·彭宠传》:“ 宠谓至当迎閤握手,交欢并坐,今既不然,所以失望。”
迎閤的国语词典
逢迎,揣测人意而投其所好。
迎閤的网络释义
迎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本义:遇,相逢)(2) 同本义
迎,逢也。——《说文》。段玉裁注:“夆,悟也;逢,遇也,其理一也。”
以迎岁于东郊。——《淮南子·时则》。注:“逆春也。”
迎日推策。——《史记·五帝纪》。正义:“逆也。”
(3) 又如:迎霜(遇霜)
(4) 迎接;欢迎
冕而亲迎。——《礼记·昏义》
亲迎于渭。——《诗·大雅·大明》
哀公迎 孔子。——《墨子·非儒下》
每迎女婿固不遣。——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迎风板子(迎风。指新官上任,为树权威先访拿数人杖责四十。然后视情节再行发落);迎猪(赶猪回家);迎枕(迎手。中医号脉时垫在病人腕部的枕头);迎年(迎接新年);迎气(迎接祭祀五帝,祈求五谷丰收);迎将(迎接);迎劳(迎接慰劳);迎新送旧(迎接新来的,辞送离去的);迎銮(迎接皇帝);迎宾(迎接宾客)
(6) 迎合;逢迎
则民严而不迎。——《孔子家语·入官》。注:“奉也。”
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新唐书》
(7) 又如:迎阿(逢迎阿谀);迎意(测知他人心意,迎合他人心意);迎望(迎合,迎承);迎时(迎合时势);迎逢(迎合;逢迎);迎附(迎合)
(8) 预测;推算 。如:迎日推筴(经过推算而预知未来的节气历数)
(9) 投降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介词
(1) 面向着,正对着
迎风收栗子,过雨剪花头。——明· 袁宏道《再和散木韵》
(2) 又如:迎风飞翔;迎见(迎面遇见);迎潮(逆潮流而上);迎流(逆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ng2 ngiang6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g2 [沙头角腔] niang2 [宝安腔] ngiang2 [东莞腔] ngiang2 [陆丰腔] gniang3 [台湾四县腔] ngiang2 ngiang5 [梅县腔] ngiang2 ngiang5 [客英字典] ngiang2
◎ 潮州话:ngêng5 (ngêng) [潮州]ngiêng5 [潮阳]ngi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迎 | 語京 | 疑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ngieng/ngyang | ŋ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门,合声。本义:旁门,小门)
(2) 同本义
閤,门旁户也。——《说文》
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閤。——《尔雅》
开东閤。——《汉书·公孙弘传》。注:“小门也。”按,或言东閤,或言南閤西閤,唐时御便殿曰入閤,谓立仪于前殿,唤仗则自东西閤入也。凡上书言閤下者,犹言门下,谦不敢称正门之下,谓旁之下也,犹言下执事也。
升降秘阁。——《陆机诗》。注:“即尚书省也。其字误作止屏之阁。今内阁阁下,字皆误作阁。”
(3) 又如:閤门(古代宫殿的侧门);閤职(宋代属于閤门的官职)
(4) 通“阁”
(5) 中央官署名。内阁之略称
于是府丞诣閤,博乃见丞掾。——《汉书·朱博传》
(6) 又如:閤长(唐宋时称呼中书省等官署的主事官);閤署(官署)
(7) 楼阁
妆閤伎楼何寂寞,柳似舞腰池似镜。——白居易《两朱阁诗》
(8) 古代宾馆
千金弃不惜,宾客常满閤。——宋· 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
(9) 内室;卧室
兰房椒閤夜方开。——梁元帝《乌栖曲》
小閤重衾不怕寒。——白居易《重题》
(10) 又如:閤正(对他人妻子的敬称);閤分(宋代对妃嫔的称呼)
(11) 姓
(1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p8 [梅县腔] hap8 [台湾四县腔] hap8 [宝安腔] hap8 [客英字典] hap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閤 | 古沓 | 見 | 合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覃 | 咸 | kop | kɒ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