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xun lei bu ji yan er]
注音 ㄒㄨㄣˋ ㄌㄟˊ ㄅㄨˋ ㄐ一ˊ 一ㄢˇ ㄦˇ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迅雷不及掩耳 xùnléi bù jí yǎn ěr

(1) 雷声骤响,来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人防不胜防

sudden;as sudden as lightening;sudden peal of thunder leaves no time for covering ear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用法

迅雷不及掩耳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不及防备。

《晋书·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柸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迅雷不及掩耳,最为制胜要诀,亦何至一败之后,絶口不言兵。”
邹韬奋《经历》四一:“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迅雷不及掩耳的国语词典

雷声突然响起,令人来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动迅速,令人防备不及。《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然后以得胜之兵,掩诸侯之后,出其不意,彼前后受敌,一战乃成擒耳。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此诚不出世之功也。」也作「疾雷不及塞耳」、「疾雷不及掩耳」。

迅雷不及掩耳的网络释义

迅雷不及掩耳

  • 迅雷不及掩耳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也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语出《六韬·龙韬·军势》。
  • 迅雷不及掩耳的翻译

    俄语: гром среди ясного неба <внезапный>

    迅雷不及掩耳造句

    这些在岸边接应的毒梟,在警方迅雷不及掩耳行动中,被一网打尽。
    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攻占了敌人的阵地。
    老张迅雷不及掩耳盼着分别多年的老伴早日归来。
    她持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搭不理屈词穷之势,插了队,并且买到了火车票,众人对她骂骂咧咧,她却毫不在乎。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知你:世界视觉日到了,请爱护好眼睛,确保快乐尽收眼底,笑容连连;幸福映入眼帘,家兴财旺;祝你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眼观六路幸福,一生看尽美好!
    冰晶以幽嗤的包围圈为中心,迅雷不及掩耳的把漫无边际的幽嗤大军冰封,幽嗤大军也就在一刹那全部变成连绵不尽的冰川,周围的空气如同冰天雪窖。
    我经常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是通过我的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和铁血作风,常常化险为夷,踏荆棘如坦途。
    蹑影追风,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上十几米,每前进一步,他的脸色就多一份凝重,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附近景物化成一片虚影,淡淡烟雾中,只见一人如万马奔腾之势,冲向前方,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过这地,双眼中含着血红的眼神,死盯着那,闪电劈下,在那白茫茫一片还隐约看见一个人影,擦肩而过。
    再次聽到那熟悉的聲音,玥夜激動地顫抖著身體,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向曾經走火入魔的兄弟。
    花钱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赚钱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一声爆喝,问天易的右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重击打在受力点上!“滴滴滴”。
    所以,我们三人化悲痛为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干掉了对方硕果仅存的王无双,从而赢得了比赛。
    北狄的前锋部队兵分两路进军楚元国,东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且兵不血刃占领了楚元国的北部重镇——易山关。
    有防住大周。就凭大周的机智灵敏,他绝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就在人们都愣神的功夫,大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到对方的篮筐下,来了一个不是灌篮,气势却胜过灌篮的上篮,成功的拿下了开场的第一分。
    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
    倏然,一道紫色的亮光在中年男子的脑海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来。
    当地口口相传,这种蠕虫平日都会潜伏于戈壁黄沙之下,而当有游人路过时,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出猛咬一口,然后又伪装成齿线状的直肠来掩人耳目。
    这些在岸边接应的毒枭,在警方迅雷不及掩耳行动中,被一网打尽。
    短信祝福要注意战略战术,先观察地形,再卫星定位,锁定目标,然后“偷偷地进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祝福炸弹发送至“敌方”手机。建军节快乐!

    汉字详情

    xùn [xun]
    部首: 306
    笔画: 6
    五笔: NF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NJ
    四角: 373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迅,疾也。——《说文》。按,疾走也。

    狼绝有力迅。——《尔雅》

    藨者若鹿迅走。——《周书·王会》

    迅雷风烈。——《论语》

    年往迅劲矢。——陆机《长歌行》

    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张衡《东京赋》

    候鸣鸡以进帆,趋乱流以争迅。——唐· 高适《东征赋》

    迅雷甚雨。——《广东军务记》

    迅不可捉。——《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迅指(巡指间。弹指间);迅羽(形容快飞的鸟);迅走(走得很快)

    英文翻译

    quick, hasty, rapid, sudden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5 sin3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xiun4 [客英字典] sin3 [陆丰腔] sh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sin3 [梅县腔] sin3 [东莞腔] sun5 [宝安腔] s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晉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sĭĕnsinh/sinn
    部首: 802
    笔画: 13
    五笔: GPIL

    英文翻译

    thunder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i]
    部首: 103
    笔画: 3
    五笔: E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HE
    四角: 17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來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見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來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

    (1)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1)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词

    (1) ——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英文翻译

    extend; reach; come up to; and

    方言集汇

    ◎ 粤语:gap6 kap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p8 [陆丰腔] kip8 [梅县腔] kip8 [海陆丰腔] kip8 [客英字典] kip8 [台湾四县腔] kip8 [客语拼音字汇] kib6 [宝安腔] kip8 [东莞腔] k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其立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gip/gypgʰĭĕp
    yǎn [yan]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DJ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LU
    四角: 5401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掩,敛也。小上曰掩。——《说文》

    掩练帛,广终幅。——《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

    掩薄草渚。——《史记·司马相如传》

    空正掩日。——《周髀算经》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掩其上哉。——清· 方域《壮梅堂文集》

    手巾掩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势拔五岳掩 赤诚。——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掩圹(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掩心(护胸的铠甲);掩土(盖土埋葬);掩面(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掩著(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4) 藏

    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匿也。”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5) 又如:掩掩缩缩(躲躲藏藏);掩敛(遮藏躲闪);掩败(掩饰失败);掩秘(隐瞒,秘而不宣)

    (6) 止

    掩,止也。——《方言》十三

    掩以绝灭。——王褒《洞箫赋》。注:“止息貌。”

    掩细柳而抚剑。——潘岳《西征赋》。注:“止也。”

    (7) 乘其不备 。如: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8) 袭击 。如:掩攻(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掩击(袭击;冲杀)

    (9) 关闭;合上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掩亚(关闭);掩关(关闭;关门)

    (11) 意外地被夹住 。如:小心门掩了你的手

    (12) 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英文翻译

    to cover (with the hand); shut, conceal; ambush

    方言集汇

    ◎ 粤语:am2 jim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m3 [海陆丰腔] ram3 am1 [梅县腔] jam3 jim5 [陆丰腔] jam3 [东莞腔] jam3 [宝安腔] jam3 [客英字典]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3 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衣儉鹽B上聲開口三等鹽Bʔĭɛmqiemx/yeem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