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杀

pì shā [ pi sha]
繁体 辟殺
注音 ㄆ一ˋ ㄕㄚ

词语释义

1.谓制造罪名而杀之。

词语解释

  1. 谓制造罪名而杀之。

    《左传·襄公八年》:“ 郑 羣公子以 僖公 之死也,谋 子駟 。 子駟 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 子狐 、 子熙 、 子侯 、 子丁 。” 杜预 注:“辟,罪也。加罪以戮之。”

引证解释

⒈ 谓制造罪名而杀之。 《左传·襄公八年》:“郑羣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駟。

子駟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
杜预注:“辟,罪也。加罪以戮之。”

辟杀的网络释义

辟杀

  • 辟杀,读音是pì shā,汉语词汇,指制造罪名而杀之。
  • 汉字详情

    bì,pī,pì [bi,pi,p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NKUH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SRYTJ
    四角: 702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词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其它字义

    动词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形容词

    开阔;宽广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容词

    (1) 通“僻”。偏僻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辟头](pī tóu)同“劈头”。

    英文翻译

    law, rule; open up, develop

    方言集汇

    ◎ 粤语:bik1 p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房益昔開入聲開口三等bʰĭɛkbjek/biek
    shā [sha]
    部首: 457
    笔画: 6
    五笔: QSU
    五行: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 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 同本义

    殺,戮也。——《说文》

    武王胜殷杀 纣。——《墨子·三辩》

    杀气浸盛。——《吕氏春秋·仲秋》

    为杀矢。——《考工记·冶氏》

    杀其君,虔于乾溪。——《谷梁传·昭公十三年》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子罕杀 宋君而夺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杀猪;杀鸡;杀戒(佛教指禁止杀生的戒律);杀坏(杀死);杀落(被杀;杀死);杀坯(骂人话。该杀的东西);杀鸡扯脖(杀鸡扯腿,杀鸡抹脖。形容十分情急的样子);杀人灭口(怕走漏风声而将人处死)

    (4) 攻杀,激战

    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 罗贯中《三国演义》

    (5) 又如:杀并(厮杀,火并)

    (6) 凋落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赋菊》

    (7) 又如:风势稍杀;杀敛(万物凋落敛藏)

    (8) 终止;收束 。如:杀住;杀字(书法中草书的收笔);杀收(收束);杀止(截止,停止);杀笔;杀尾

    (9) 抑制,压抑 。如:杀内(节制性欲)

    (10) 败坏;衰败

    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

    (11) 又如:杀人威风

    (12) 取出、挤出 。如:白菜馅要加点盐杀一杀水

    (13) 棋类术语。指围死或击败对方。亦指对弈 。如:杀一盘

    (14) 缚紧,勒紧 。如:杀缚(束缚;约束;训斥);杀担(束紧担子)

    (15) 〈方〉∶刺激

    汗水流遍了全身,杀痛了脊背,杀痛了脸颊。——王蒙《火之歌》

    (16) 压低 。如:杀巧(买东西时趁机压低价格);杀价

    (17) 通“弑”( shì)。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里克杀 奚齐于 次。——《左传·僖公九年》

    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汉书·高帝纪》

    名词

    猎获物

    禀王爷,众将献杀。——清· 洪昇《长生殿》

    形容词

    (1) 死板,不可变动 。如:杀定(死规定,硬行规定);杀断(断定、定死)

    (2) ∶该死的 。如:杀千万,杀才(不得好死的,该杀的);杀坏(该死的)

    (3) 寒的;阴森的 。如:杀节(阴冷肃杀时节)

    (4) 〈方〉∶接近…的 。如:杀黑(天刚黑的时侯)

    副词

    (1) 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文选·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孩儿,痛杀我也。——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将他气杀也;笑杀人;杀死个(方言。死命地;拼命地)

    (3) 很,甚 。用在谓语前。如:杀毛树孔(形容极度疼痛恐惧时发出的喊叫);杀狠(狠命)

    英文翻译

    kill, slaughter, murder; hurt

    方言集汇

    ◎ 粤语:saa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