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刮锅有声,等待烧火做饭。形容生活艰难。 清 钱谦益 《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緼举火,轢釜待炊, 季臣 意殊安之,曰:‘我固当如此也。’”
引证解释
⒈ 刮锅有声,等待烧火做饭。形容生活艰难。
引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緼举火,轢釜待炊, 季臣意殊安之,曰:‘我固当如此也。’”
轹釜待炊的网络释义
轹釜待炊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车轮碾压
轹,车所践也。——《说文》
徒车之所轥轹。——司马相如《上林赋》
值轮被轹。——张衡《西京赋》
(2) 又如:轹人(车轮辗轧行人。指行车撞人)
(3) 滚压;碾压 。如:轹谷(碾压稻谷等粮食)
(4) 欺凌,威胁、恐吓
刻轹宗室。——《汉书·酷吏传》
以众暴寡,以智欺愚,以富轹贫。——康有为《大同书》
(5) 又如:轹刍(踩踏草料。比喻欺凌百姓);轹蹙(欺凌);轹蹸(欺凌践踏)
(6) 超过 。如:轹古(超越古人)
(7) 经历 。如:轹历(经历);轹四代(经历四代)
(8) 刮;撞击 。如:轹釜待炊(刮锅有声,等待烧火做饭。形容生活艰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2) 同本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3) 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
(4) 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数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钟(釜和钟,皆古量器名。亦指数量不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5 [客英字典] fu3 [海陆丰腔] fu5 [陆丰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bu3 fu3 fu3 [梅县腔] pu3 [东莞腔] fu5 [宝安腔] fu3 b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父 | 扶雨 | 並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byox/biuu |
详细解释
dāi
动词
(1) 暂时停留 。如:在北京只待了一天。
(2) 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如:我在家里待一整天。
(3) 另见
dài
动词
(1) (形声。从彳(
),寺声。本义:等待,等候)(2) 同本义
待,逗也。——《广雅》
有待而行也。——《易·归妹》
窃待于下风。——《庄子·渔父》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待年(等待长大。指女子待嫁);待贤(等候贤人);待诏(等待任职的诏令);待时(等待时机)
(4) 对待
此贤君子也,君厚待之。——《韩非子·喻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资治通鉴·汉纪》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宽待(宽大对待);待见(原谅);待贤(礼遇贤者)
(6) 招待
相公前厅待客。——元· 关汉卿《谢天香》
(7) 又如: 待东(以主人身分招待);待用(接待而拔用);待慢(招待不周;冷淡)
(8) 需要
不待告。——《史记·天官书》。注:“须也。”
(9) 又如: 自不待言;待教(需要教育)
(10) 要
便待出门, 店小二拦住道:“ 金公,那里去?”——《水浒传》
(11) 又如: 待说不说;待好(即将);待善(就要;将要)
(12) 防备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依靠
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
(14) 容,让
两位头领到大寨食息,待贫道自去赶他。——《水浒传》
这也是个彩头,待我见去。——《灰阑记》
(15) 要是,如果
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水浒传》
(1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i6 toi6 [客英字典] tai5 toi5 [东莞腔] toi3 [梅县腔] tai5 toi5 [陆丰腔] toi6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宝安腔] toi3 [沙头角腔] toi5 [台湾四县腔] tai5 toi5
◎ 潮州话:ta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駘 | 徒亥 | 定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dʰɒi | daix/do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吹省声。本义:烧火做饭)
(2) 同本义
析骸而炊之。——《公羊传》
一人炊之。——《汉书·枚乘传》
先炊之属。——《史记·封禅书》。注:“先炊,古炊母之神也。”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3) 又如:炊米(煮饭);炊人(厨子);炊妇(煮饭的妇人);吹家子(古代军中掌管炊事的人);吹沙成饭(比喻徒劳无功)
(4) 烧火 。如:炊桂(柴薪少而难得,价值昂贵如桂。比喻生活环境艰难,日用品得之不易);炊骨(烧人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cui1 [客英字典] choi1 chui1 [陆丰腔] choi1 [东莞腔] cui1 [海陆丰腔] choi1 chui1 [梅县腔] chui1 choi1 [台湾四县腔] coi1 cui1 [客语拼音字汇] coi1 c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吹 | 昌垂 | 昌 | 支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支A | 止 | chjye/tcve | tɕʰĭw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