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轨

chē guǐ [ che gui]
繁体 車軌
注音 ㄔㄜ ㄍㄨㄟˇ

词语释义

行车的轨迹。 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词语解释

  1. 行车的轨迹。

    《穀梁传·昭公八年》:“御轚者不得入,车轨尘,马候蹄。”《淮南子·览冥训》:“故却走马以粪,而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后汉书·寇荣传》:“张罗海内,设罝万里,逐臣者穷人迹,追臣者极车轨,虽 楚 购 伍员 , 汉 求 季布 ,无以过也。”

  2. 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初学记》卷六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四海赞》:“九夷六蛮,八狄七戎,彫鏤异质,裳嬴殊风,致之以德,车轨斯同。”

引证解释

⒈ 行车的轨迹。

《穀梁传·昭公八年》:“御轚者不得入,车轨尘,马候蹄。”
《淮南子·览冥训》:“故却走马以粪,而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
《后汉书·寇荣传》:“张罗海内,设罝万里,逐臣者穷人迹,追臣者极车轨,虽楚购伍员,汉求季布,无以过也。”

⒉ 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初学记》卷六引南朝宋谢惠连《四海赞》:“九夷六蛮,八狄七戎,彫鏤异质,裳嬴殊风,致之以德,车轨斯同。”

车轨的国语词典

供车辆运行的轨道。

如:「矿工推著台车在车轨上慢慢的前进。」

车轨的网络释义

车轨

  • 车轨 :
  • chē ɡuǐ
  • 1.行车的轨迹。 2.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 秦始皇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同时,也统一了车轨。
  • 战国时期,各国道路宽窄不同,车辆种类繁多,车轨尺寸混乱。秦统一后修筑了驰道、直道等统一规格的道路。为了保护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
  • 当时陆上的交通工具除马之外,主要是车。车以马车为主,其次是牛车和其他类型的车。车轨统一后,无论是什么车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上畅通无阻。统一车轨是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道路系统没有统一,统一车轨的事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统一车轨是统一道路系统的延续,或者说是它的组成部分。
  • 车轨造句

    一男子睡车轨险丧命,男子。
    整个车厢,除了列车经过车轨衔接处的震动声,陷入一片死寂。
    若像此次航拍无人机操作不当掉落在行车轨道上,影响会更为严重。
    兼以穹庐华徙,即礼旧都,雍、司北部,亲近许、洛,平涂数百,通驿车轨,汉世驰道,直抵章陵,镳案所鹜,晨往暮返。
    也许正因为新鲜血液中那股不安分的因子存在,世间万物方才得以打破一成不变的存在形式,变革车轨滚滚向前。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张爱玲。
    这就是如同车轨一样,你弄掉一段,火车就没法行走。
    上空悠扬地传来清脆的声音,美理闻声走过去,站在车轨旁抬头看,若隐若现的风铃。
    原来,郝老大没有注意,他摔下来的位置,正好是两节车厢接轨的地方,没等他起身,那车轨就从他身上碾了过去。
    听着火车轨道的咔哒声,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坛壝蕝之内忽有车轨之辙,案验,傍无人迹,不知车所从来。
    据梅尔文说,重要人物享有专用的火车轨道把他们载往这个贫瘠国土上的奢华绿洲。
    奥迪在北京的德奥达汽车经销商处有玩具赛车轨道、一个美容师,还有一个小型电影院。
    有些电车轨道上,沿线没有车辆在行驶。
    如何合理的设计车辆和轨道,抑制车轨耦合振动成为磁浮列车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
    正是微雪的时候。黑暗的车轨自黑暗里涌出。我注目蒙着轻尘的车窗。在蒙大拿的密苏拉,我愉快地醒来。罗伯特·勃莱。
    驾驶马车的亲卫军是向导,两道车轨滑过穿过通往城郊村庄的土道,怜掀开帘子,即使是再怎么烦心也被这浓浓的翠意给迷倒了。
    尼克沿着电车轨道走去,到下一盏弧光灯的地方转了一个弯,朝一条小街走去。
    我家附近有一段废弃的火车轨道。
    张负便尾随陈平到家,发现他家是在靠城的穷巷里,用破席当门,可是门前似有很多显贵人家来过的车轨痕迹。

    汉字详情

    chē,jū [che,ju]
    部首: 405
    笔画: 4
    五笔: LG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KQ
    四角: 40500

    详细解释

    chē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有多种写法。象车形。本义: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

    (2) 同本义

    車,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说文》。按,横视之肖,或云车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

    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考工记·舆人》

    车从马。——《左传·闵公元年》

    车斑内外。——《国语·晋语》。注:“车雷也。”

    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晓驾炭车辗冰辙。——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开车;安步当车;杯水车薪;闭门造车;螳臂当车;车两 (古谓车一乘为一两);车盖(古代车上的伞形车篷。亦指具有此种车篷的车辆);车辐(连接车轮的边缘和车轮中心的直木条);车马辐辏(形容车马拥挤的情况)

    (4) 特指战车,兵车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5) 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 。如:水车;纺车

    (6) 牙床 。如:车辅相依(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比喻事物互相依存)

    (7) 姓

    动词

    (1) 乘车

    济济群英,车的车,步的步,陆续来了。——清· 心青《女界文明灯弹词》

    (2) 用车床切削或使之成形 。如:车零件;车出一副桌子的腿

    (3) 用水车升高水位 。如:车水(用水车排灌)

    (4) 转动(多指身体) 。如:他又车过来对我说,他的背痛

    量词

    (1) 计算一车所载的容量单位。如:两车干柴

    (2) 另见

    名词

    (1) 国际象棋中的一种棋子,它可以顺着平行于棋盘边的路随便走多少方格,假如没有其它棋子阻挡的话

    (2) 中国象棋棋子的一种 。如:舍车保帅

    (3) 另见 chē

    英文翻译

    cart, vehicle; carry in cart

    方言集汇

    ◎ 粤语:ce1 geoi1
    ◎ 潮州话:cia1 ge1

    宋本广韵

    guǐ [gui]
    部首: 405
    笔画: 6
    五笔: LV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KQKN
    四角: 445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九声。本义: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

    (2) 同本义

    轨,车辙也。——《说文》

    经涂九轨。——《考工记·匠人》。注:“轨,谓辙广。”

    车不得方轨。——《战国策·齐策》。注:“车两轮间为轨。”按,谓两轮间相距之迹为轨也。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

    (3) 又如:轨距

    (4) 车轮的痕迹,车辙

    轨,迹也。——《广雅》

    轨,车辙也。——《玉篇》

    兵车之轨交于天下。——柳宗元《辩侵伐论》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孟子·尽心下》

    (5) 又如:轨迹(车的辙迹);轨躅(车轮辗过的痕迹)

    (6) 法则、法度

    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管子·山国轨》

    东平失轨。——《汉书·叙传》。注:“法则也。”

    缘法循理谓之轨。——《贾子道术》

    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注:“谓法度”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轨等(法度与等级);轨仪(规范,法则);轨法(轨范法则);轨事(法度,法则);轨模(法则,楷模)

    (8) 道,导轨

    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淮南子·本经训》

    (9) 又如:轨度;轨道;出轨;单(双)轨;出轨;无轨电车;有轨电车

    (10) 车子

    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左思《蜀都赋》。 刘良注:“轨,车也。躅,迹也。”

    回轨异途。——《三国志·郤志传》

    (11) 道路;途径

    异轨同奔。——《宋书·谢灵运传论》

    (12) 又如;轨途(道路);轨路(道路)

    (13) 统计 。如:轨官(古时主掌会计事宜的官);轨数(统计理财的方法)

    (14) 盗窃或作乱的坏人

    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左传·成公十七年》

    (15) 又如:奸轨(作乱偷窃之人)

    动词

    (1) 依循,遵循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轨轨(遵循轨迹);轨法(遵循法度);轨承(遵循承奉)

    英文翻译

    track, rut, path

    方言集汇

    ◎ 粤语:gwai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