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蹊跷
(1) 奇怪,可疑
词语解释
亦作“ 蹊蹻 ”。奇怪;可疑。
《朱子语类》卷二六:“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蹺。”《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赶出茶房来,跟着那汉走。” 明 陆采 《怀香记·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画堂终日把臀摇。”《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谁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尽这许多。”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其实,便是这钟楼,也何尝不造得蹊跷。”
花样;奥妙。
清 李渔 《奈何天·调美》:“怕他临去弄蹊蹺,準备着毛拳叫他吃顿饱。”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起初,他颇担心那个老实人发觉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为他的坦白善良自惭起来。”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 秀兰 见她只笑不开口,觉得话里一定有蹊跷。”
不平正。
《挂枝儿·送别》附 明 丘田叔 《送别》:“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蹊蹻”。
⒉ 奇怪;可疑。
引《朱子语类》卷二六:“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蹺。”
《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赶出茶房来,跟着那汉走。”
明陆采《怀香记·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画堂终日把臀摇。”
《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谁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尽这许多。”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其实,便是这钟楼,也何尝不造得蹊跷。”
⒊ 花样;奥妙。
引清李渔《奈何天·调美》:“怕他临去弄蹊蹺,準备着毛拳叫他吃顿饱。”
沙汀《一个秋天晚上》:“起初,他颇担心那个老实人发觉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为他的坦白善良自惭起来。”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秀兰见她只笑不开口,觉得话里一定有蹊跷。”
⒋ 不平正。
引《挂枝儿·送别》附明丘田叔《送别》:“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蹊跷的国语词典
怪异而违背常情。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子细寻思,两回三次,这场蹊跷事。」《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六人看这光景,觉得有些蹊跷。」也作「跷敧」、「跷蹊」。
蹊跷的网络释义
蹊跷
反义词
蹊跷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xī
名词
(1) (形声。从足,奚声。本作徯。本义:等待)
(2) 小路。亦泛指路
蹊,道也。——《广雅》
步所由道曰蹊。——《释名》
是以间介无蹊。——马融《长笛赋》
不识蹊之所由。——张衡《思玄赋》
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三国演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都邑蹊道居仟一。——《商君书·算地》
(3) 又如:蹊磴(山路上的石级);蹊路(小路,狭路)
(4) 路线;途径 。如:蹊径;蹊隧(门径,门路)
动词
(1) 践踏
牵牛以蹊人之田。——《左传·宣公十一年》
(2) 又如:蹊践(践踏);蹊田(践踏田禾);蹊田夺牛(喻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3) 另见
qī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1 [客英字典] hi1 kai1 [台湾四县腔] hi1 [梅县腔] hi2 [宝安腔] h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hi1
◎ 潮州话:hi5 k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奚 | 胡雞 | 匣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ghe/hei | ɣie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尧声。本义:举足)
(2) 同本义
蹻,举足行高也。从足,喬声。——《说文》
可蹻足而待也。——《汉书·高帝纪》
莫不蹻足抗首。——扬雄《长杨赋》
(3) 又如:跷蹄辇脚(高举脚,轻落足);跷着腿坐着;跷足(举足);跷腿(抬脚举步)
(4) 竖起 。如:跷大拇指夸他好
(5) 踮起脚后跟
跷起脚来,把一个一个脸面都看遍,哪个也不是菊英。—— 赵树理《三里湾》
(6) 又如:跷足(踮起脚跟)
(7) 跛
他一跷一拐地努力走着。——茅盾《脱险杂记》
(8) 又如:跷足(跛足);跷脚(跛足;瘸腿)
(9) 用同“翘”。向上昂起 。如:跷生生(翘竖尖耸的样子) 迈步;跨步 。如:跷蹀(犹奔走)
名词
(1) 高跷 。在传统戏剧、舞蹈中供表演者绑在脚上使用的一种木制道具,高者三四尺,低者尺余。如:跷工(戏曲、舞蹈演员踩着高跷训练步伐的基本功) “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