踣毙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踣弊 ”。败亡;衰落。
《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韦昭 注:“踣,僵也。”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及今閤下以仁义正直,入居相位, 宗元 实抚心自庆,以为获其所望。故敢致其辞以声其哀,若又捨而不顾,则知沉埋踣毙无復振矣。” 唐 柳宗元 《祭从兄文》:“中遭诸武,抑压讎寃,踣弊不振,数逾百年。”
倒毙。
《清史稿·兵志十二》:“凡牧马毙,则验其皮,踣毙例须赔抵,有一九、一七之罚。”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四回:“若閲四五年之久,无冬无夏,即骡马尚且踣毙,何况於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踣弊”。败亡;衰落。
引《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韦昭注:“踣,僵也。”
唐柳宗元《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及今閤下以仁义正直,入居相位, 宗元实抚心自庆,以为获其所望。故敢致其辞以声其哀,若又捨而不顾,则知沉埋踣毙无復振矣。”
唐柳宗元《祭从兄文》:“中遭诸武,抑压讎寃,踣弊不振,数逾百年。”
⒉ 倒毙。
引《清史稿·兵志十二》:“凡牧马毙,则验其皮,踣毙例须赔抵,有一九、一七之罚。”
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四四回:“若閲四五年之久,无冬无夏,即骡马尚且踣毙,何况於人?”
踣毙的国语词典
败亡。
踣毙的网络释义
踣毙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向前仆倒
踣,僵也。——《说文》
甲徒狄因以踣河。——《庄子·外物》
与晋踣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枚乘《七发》
一卒持剑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泛指跌倒,摔倒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屡踣屡起;踣顿(颠仆,跌倒);踣跌(跌仆,跌交)
(4) 陈尸
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周礼·秋官·掌戮》
(5) 又如:踣尸(陈尸);踣籍(死伤枕藉)
(6) 颠覆;灭亡,败亡
设用无度国家踣。——《管子·七臣七主》。注:“谓散亡也。”
队命亡氏,踣其国家。——《左传·襄公十一年》
(7) 又如:踣覆(倾覆,打倒);踣国(颠覆国家)
(8) 倒毙
纣踣于京。——《国语·鲁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仆 | 匹候 | 滂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pʰəu | phuh/phow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死,敝声。在先秦古书中的獘,在流传中往往被改成斃。本义:仆倒;倒下去)
(2) 同本义
郑人击 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公二年》
多行不义必自斃。——《左传·隐公元年》
射其右,斃于车中。——《左传·成公二年》
(3) 又如:毙死(仆倒而死);毙踣(倒毙)
(4) 垮台,失败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 引申为死
与犬,犬斃;与小臣,小臣亦斃。——《左传·僖公四年》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毙命;毙伤
(7) ∶枪杀 。如:毙敌三千;愤怒的人们要求毙了这个土皇帝
(8) 杀死
贼连毙者三。——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bi6